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90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53篇
各国政治   78篇
工人农民   95篇
世界政治   22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6篇
法律   1454篇
中国共产党   2436篇
中国政治   3170篇
政治理论   1057篇
综合类   1673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51篇
  2022年   178篇
  2021年   176篇
  2020年   194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47篇
  2015年   304篇
  2014年   711篇
  2013年   696篇
  2012年   859篇
  2011年   838篇
  2010年   778篇
  2009年   761篇
  2008年   896篇
  2007年   592篇
  2006年   565篇
  2005年   485篇
  2004年   490篇
  2003年   295篇
  2002年   311篇
  2001年   241篇
  2000年   184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991.
社会进步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和形式总是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进步观为指导,从中国社会进步的实际出发,对社会进步问题进行了不懈地探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进步观,对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文章首先对马克思主义进步观的基本内容进行了阐述,之后分析了马克思主义进步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最后指出了马克思主义进步观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92.
为了消解机动车与行人之间日益激烈的路权冲突,礼让行人规范的确立与实施已然成为我国很多地方政府的共同选择。最高人民法院亦发布指导案例90号,试图为全国首例斑马线罚款案的合法性进行背书。作为指导案例90号创新的连续行为理论,由于机动车交通违法信息的获取问题与礼让行人规范的自身特性而具有无法克服的实施困境,这意味着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无法对没有履行绝对礼让行人义务的机动车驾驶人进行有效的行政处罚。在法经济学上,经由侵权法的司法控制路径,而非经由安全规章的行政规制路径,更有利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47条第1款礼让行人规范的有效实施。实际上,这也正是我国一贯采取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993.
康熙皇帝晚年为历代帝王庙划定了入祀底线,即“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应尽入庙崇祀”,从而确立了中国大历史的帝王祭祀观。康熙六十年(1721年)四月,康熙皇帝发布渝旨,首先回答了两个重大问题一是为什么要祭祀历代帝于?康熙认为,历史上前代帝王都没有子孙后裔祭祀他们了,但后世统治天下的人,继承的正是他们世代创建的功业,所以要重视对历代帝王的祭祀。  相似文献   
994.
学术界对世界秩序的界定并无统一标准。“雷蒙一希尔世界秩序观”曾对西方学界产生过较大影响。1965年,法国同际政治学权威雷蒙·阿隆提出“秩序”的五个可供选择的定义:(1)现实的任何有规则的安排;(2)各组成部分的有序关系;(3)生存的最低条件;(4)共存的最低条件;  相似文献   
995.
在中国,“情理法”观念或思想贯串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代。近代沈家本、现代谢觉哉,各代表一大转捩点。处在中西、新旧两个转捩点上的沈家本,一方面努力寻找中西法律、法学之“形成基础”的差异性——经验与学理,俾其互补;另一方面更注意发掘中西法律、法学之“构成基础”的共同性——情理,使其互鉴;得出“新学往往从旧学推演而出”,“然大要总不外‘情理’二字”,及“无论旧学、新学,不能舍情理而别为法也”的重要结论,并提出“融会贯通”中西的策略,形成了建基于传统并希图超越传统的新型“情理法”观。“情理法”是古代中国的法哲学问题。当今的我们,要促进这一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思想、理论得到拓展、升华,使其在全新的环境下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996.
我国古代法律体系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有自成一系的鲜明的个性,人们纷纷从各种视角对其成因及发展进行分析。在此,作者试图以地理环境为出发点阐述我国古代法律的四个特性:(一)法自君出;(二)以礼为纲;(三)刑法为主;(四)从属行政,以期作出有力的论证。  相似文献   
997.
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对于法治状态进行定量评价的法治评估实践。伴随着法治评估的方兴未艾,中国法治评估的发展也面临着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转型。当前学界对于法治评估的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规范法治观,是一种理念上的建构和抽象的思辨,在思维方向上坚持形式法治观与实质法治观的二元分析框架。规范法治观始终困囿于法治应该是什么这一本体式的循环追问,影响了法治评估客观性难题的破解和创新。实践法治观的提出,能够避免理论上的独断与徘徊,着眼于法治的实际运行和存在形式,在保证法治评估的开放理论空间基础上,实现法治评估的未来转型即本土化建构道路。  相似文献   
998.
法理学研究存在着语言转向的趋势,即系统运用语言哲学的智识框架来进行法学研究,随之带来了法律知识的语言化。源于维特根斯坦的双重哲学观,法律场域中存在着知识的图像论与反本质主义观的对立,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转向。这种知识观的对立与转向,深刻影响了法律知识结构与属性的研究。建设法治体系,实现法治文明,需要在中国语境下,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知识观的反思。  相似文献   
999.
目前对《论语》的各种注释版本中,对绘事后素的注解有两种大的分歧,一则为后于素,一则为达于素。笔者支持达于素的观点,引申出止于素的内涵。儒家由情本体到礼治观,呈现鲜明的观念序列:性。由对个人的道德规范到对社会的组织规则,是先秦制度文明的体现,表现为礼义仁。由对个人的道德规范到对社会的组织规则,是先秦制度文明的体现,表现为礼义礼制礼制礼治,于今天的制度文明建设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我国古代圣贤历来崇俭黜奢。节俭或奢侈是否促进了社会发展,有关这一问题的争论在近代经济学界从来没有停息过,这些分歧或对立使得我们对于社会问题及其社会发展有了与时俱进的新理解、新观念: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重申并力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但是对传统美德的弘扬,更是对发展道路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