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9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127篇
工人农民   73篇
世界政治   176篇
外交国际关系   262篇
法律   538篇
中国共产党   1829篇
中国政治   3336篇
政治理论   536篇
综合类   7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96篇
  2014年   735篇
  2013年   621篇
  2012年   804篇
  2011年   700篇
  2010年   678篇
  2009年   667篇
  2008年   639篇
  2007年   462篇
  2006年   421篇
  2005年   290篇
  2004年   296篇
  2003年   226篇
  2002年   183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6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全国各地的“福”字影壁中,有一些是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的。  相似文献   
22.
在我国音乐界美声艺术教育中,郭淑珍的地位和影响很特殊,有媒体曾称她为“掌门师太”。郭淑珍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极负盛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更是成就卓著的声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歌剧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23.
张大干以锲而不舍的毅力,使自己的艺术开始在世界崛起,他的名字传遍了世界。他是一个旅行于世界各地的“文化大使”,他使世界上无数的人知道:“艺术在中国”,使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优秀的中国文化和艺术。  相似文献   
24.
气韵是书法艺术的生命,是书法审美的范畴之一,是形与神之间的桥梁,是表达情性的介质,同时气韵又是无形之物,它须要通过有形的用笔、结构与章法加以表现。历来书家注重和崇尚气韵。对于行草书应借用笔连、意连和形连三种贯气形式来表现作品的气韵。  相似文献   
25.
东正教的传入对基辅罗斯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从文化方面说,当时拜占庭帝国是欧洲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因此,罗斯受洗后便有机会接触到拜占庭的文化和艺术。这不仅使基辅罗斯的文化教育得到了普及,而且促进了基辅罗斯在文字、绘画、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6.
随着高校教学、人事和分配等制度改革的深入开展,涉及国家、学校、教职工三者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和调整,围绕利益关系的种种矛盾更加复杂,迫切需要平衡利益、疏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协调关系,工会主席面临着大量的关系协调工作,而这种协调工作只有在掌握了协调艺术,才能有针对性地、及时有效地协调关系。因此正确处理和协调好有关利害关系,维护广大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成了高校工会主席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27.
根据公安院校一些课程的学科特点,将一个个具有典型性或普遍性的影视案例精心剪辑成短小精悍的片断,并一一附上与学科知识相关的简洁文字介绍和阐释,汇集成该课程的授课影视案例素材库。授课影视案例应用于课堂的最佳环节有新课导入环节、理论阐释环节、应用分析环节、模拟应用环节等,其运用需遵循必要性原则、适量性原则、典型性原则、简捷性原则和时效性原则。  相似文献   
28.
袁浩 《党课》2007,(8):53-54
党课教学怎样才能使听众爱听和自愿接受呢?笔者以为.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要求授课者不但要做到“心中有理”,还要做到“目中有人”。 所谓“心中有理”,是指授课者通过认真备课,吃透需要讲解的科学理论及党和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全面准确地把握其科学含义和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29.
于苏光 《新东方》2005,(3):62-64
和谐是宇宙万物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规律。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崇高的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一向注重事物的和谐性。研究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着眼于事物之间的协调或协同,譬如认为天地人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崇尚、追求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党中  相似文献   
30.
按沈从文的思维逻辑理解沈从文,重要的在于理解沈从文通过艺术探索所体现的精神追求。上世纪20、30年代无人理解沈从文创作中艺术情感的真实性,40年代人们指责他创作追求虚幻无聊的形式主义。实质上沈从文的创作过程就是其精神追求的过程。其创作生涯中的每一次转变,都是他精神探索的一次冒险,每一次冒险的同时也伴随着艺术上的新突破,由此留下了他各个不同时期精神转变过程中艺术探索的精彩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