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3篇
中国共产党   15篇
中国政治   16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非法的法治     
叶竹盛 《南风窗》2014,(14):9-9
<正>假设一个情景:有一条法规,它的规定合情合理,而你恰好违反了这条法规,并因此受到了惩罚。这种惩罚一定是法治的吗?答案看似显而易见,因为违法必究是法治的一个原则,在一般情况下,惩罚违法者是彰显而不是破坏了法治。最美好的东西总是伴随着最深刻的悖论,例如民主之下可能会产生多数人  相似文献   
12.
《理论与当代》2002,(6):48-49
今年深圳将统一规范党政机关补贴标准,取消任何形式的收支挂钩,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要全部上交财政。所有党政机关公务员的薪金及补贴都将由财政统一支出。同级别公务员不管任职哪个部门,待遇将完全一样。任何部门今后私自向本单位干部职工发放任何形式的钱物补贴,都属违规。同级别公务员因任职部门不同而待遇不同的现象,今年有望在深圳消失。  相似文献   
13.
春节时到仙桃农村走亲戚,我惊奇地发现有些农户的门框上.用瓷砖镶嵌着并非“红十字”的“瘦十字”。 诚然.现在由于政策宽松.无论是我国本土的“道教”.还是“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信教人数不断增加.各种宗教场所也不断开辟。应该说.这是我国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好现象。  相似文献   
14.
放任企业排污造成严重污染,最近,镇江市中级法院判决认定,时任镇江市环保局新区环保分局局长的道路犯环境监管失职罪,被判刑1年,犯受贿罪被判刑8年。镇江市环保局新区分局监察大队大队长张宝林犯环境监管失职罪,被判刑1年,犯受贿罪被判刑1年半。本案中的环境监管失职,主要内容是:发现辖区内存在偷排固体有害废物的环境违法行为以后,并未按规定对固体有害废物采取清理、取样化验、  相似文献   
15.
《政府法制》2012,(36):7-7
虽然被劳教人员不是大恶人,但不少人也是违法人员,将这些人在社会中放任是不是存在安全隐患?最近的浙江虐童女幼师就是一个例子,行为令人发指,却无法可依,对这样的恶人难道不虚该“恶人用恶法”劳教她吗?  相似文献   
16.
阿计 《民主与法制》2014,(34):22-25
千百年来,子女姓氏采用父姓或母姓,是绝大多数人天经地义的选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确有少数[亻面]规越矩者,选择与父母不同的其他姓氏。对于这些“异类”,究竟是斥之为叛道离经?还是放任自流?姓氏选取是否是一种个人自由?权利的边界又在哪里?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的行政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管理对象违法胆子越来越大甚至肆无忌惮,行政管理部门无所作为甚至成为摆设,地方党政领导不断干预行政执法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稻草人现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而且严重破坏国家法律的执行.要逐步消除这一现象,根本在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8.
危险驾驶罪的行为要件表现为醉酒驾驶和追逐竞驶,鉴于行为人在明知行为危险的情状下仍积极实施这种危险驾驶行为,其罪过应是一种直接故意;但不是所有的醉驾和飙车行为都一律入刑,它还应受情节严重或情节恶劣的制约。根据条文规定,只要行为人实施了危险驾驶行为就构成危险驾驶罪,这说明该罪是一种抽象危险犯。当危险驾驶行为引起严重后果时,考量行为人的心态一般应是放任,也就是说,行为人自认为侥幸避免的辩解无法遮蔽超越了过于自信过失范畴的现实根基,这缘于危险驾驶行为具有引起严重后果的高度盖然性。因而醉酒驾驶和追逐竞驶一旦发生严重交通事故,应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认定处罚为原则而以交通肇事罪为例外。  相似文献   
19.
当前人民群众思想意识总的来说呈现出积极与消极并存,主流与支流激荡,复杂而又多变的特征。对这些社会思想意识,既要看到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决定的,又不可放任消极,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以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20.
犯罪故意中的认识理论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志刚 《法学研究》2008,(4):96-109
刑法第14条关于故意犯罪的规定,成为了我国关于犯罪故意的最好注脚。无论在司法解释中还是在刑法理论中,均存在着一种将故意中的“明知”认定为“明确知道”的固化倾向。此种传统的、难以撼动的固化认识,不但混淆了行为人的认识状况同我们证明行为人认识状况的方式之间的本质差异,而且无视“可能知道”这一认识状态的存在。无论在刑法理论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都必须明确提出“可能知道”的认识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