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18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徐恒足 《前线》2013,(4):87-87
1952年的一天,诗人艾青带一幅画拜访齐白石,请他鉴别真伪。齐白石拿放大镜仔细看了看,对艾青说:“我用刚创作的两幅画跟你换这幅,行吗?”艾青听后,赶紧收起了这幅画,回应道:“您就是拿20幅,我也不跟您换。”齐白石见换画无望,不禁叹了一口气:“我年轻时画画多认真呀,现在退步了。”原来,艾青带来的这幅画正是齐白石数十年前的作品。艾青走后,齐白石整天愁眉不展。一天夜里,儿子发现父亲一直坐在书桌前,一笔一画地“描红”。  相似文献   
12.
余玮 《党建文汇》2014,(12):42-43
1996年12月的一个清晨,邓小平一觉醒来,觉得呼吸不畅。按照过去多年的习惯,他本应走到卫生间里去洗脸刷牙,然后坐在一个小方桌子边开始吃早餐,有牛奶和鸡蛋。秘书通常在这时进来,把他要用的东西放在办公室里——眼镜、手表、放大镜,还有一摞文件和报纸。  相似文献   
13.
一次性筷子:内藏千万猴毒将一次性筷子折断,用放大镜对准筷子的折断处,也许你会发现一张张猴子脸密密麻麻地排列  相似文献   
14.
今天是最为紧张的一天,虽然没有穿"战服",但一点也不轻松,隐藏的敌情要用放大镜细筛,各种电话一直不停,雨夜中派遣救护车,夜深人静了,仍然在执行任务的岗位上,不亚于真刀真枪的战斗。每次打开援鄂日记的瞬间,泪水就忍不住流下来,为他们、为自已、也为大家、更为一附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英雄们感动。  相似文献   
15.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笔者认为,对待年轻干部,应多一些宽容,少一些非议;看待年轻干部,多用“望远镜”,少用“放大镜”。用“放大镜”看待年轻干部,极其容易产生“逢提必疑”现象。清华毕业生焦三牛被提拔重用,一如既往地引起舆论“口诛笔伐”。客观也说,当前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总体匕邑公平公正、健球洧序的。毕竟,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关系到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16.
妙语     
《时事报告》2012,(12):5-5
当“我说你听”变成“双向互动”,“一个声音喊到底”已经不再可能;当“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吞吞吐吐的“挤牙膏”回应方式已经跟不上形势。正因如此,从非典疫情到汶川地震,“及时公开透明”成为最优选项,在社会关注的聚光灯和放大镜下,网络时代的回应方式不断进步革新。  相似文献   
17.
九斗 《法制博览》2009,(15):60-61
话说唐朝开元年间有个饱读诗书的儒生老李,想出名想疯了,每天举个包金镶钻波斯进口的放大镜屋前屋后找亮点,可是全家老少十几口就这么不争气,任凭他怎么折腾,都没有一处可圈可点的。就在老李几近绝望之时,他六岁的女儿李季兰看着蔷薇花架诗性大发,吟道:“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老李的脑中灵光一现:“架”与“嫁”谐音,也许可能大概差不多做得出文章来,遂喜极而泣,连连点头:“李家的祖坟总算冒青烟了,出名有望。”  相似文献   
18.
英国伦敦老城区中心,繁华热闹的大街——贝克街221号B座的门牌下,有一块颇为醒目的头像,这是一位三十来岁年轻人,英伦鹰钩鼻,目光如电亦如炬。在不远处的地道口,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铜像,主角也是他:双舌呢子帽、披深灰色斗篷、嘴叼大烟斗、手持放大镜……这便是鼎鼎大名的歇洛克.福尔摩斯。  相似文献   
19.
人生四镜     
人生必须配备几副眼镜:一是望远镜,看远;二是放大镜,看透;三是太阳镜,看淡;四是哈哈镜,笑看人生. 望远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看远,意思是做人目光要放得长远一些,不要拘泥于眼前的利益得失,不得意于暂时的成功荣耀,也不被现实的困厄窘迫囚禁住心灵。因此,我们行走人间,不要鼠目寸光,眼光要往远处看。这样,顺境时会留几分谨慎和警醒,逆境时存几分旷达和淡泊。  相似文献   
20.
杨荫榆之死     
刘玉真 《法制博览》2010,(19):50-5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凡是被鲁迅批评过的人物,我们都在心里把他打入了黑名单,称之为“反动文人”、“走狗”。如果用放大镜也找不出他们观点的反动,那就称他“帮闲文人”。但是,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发现鲁迅也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的言论并不都正确,被他批评的人不都是坏人,遭到鲁迅多次讽刺的杨荫榆女士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