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3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1篇
工人农民   116篇
世界政治   166篇
外交国际关系   76篇
法律   395篇
中国共产党   863篇
中国政治   1001篇
政治理论   152篇
综合类   8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81篇
  2013年   482篇
  2012年   385篇
  2011年   278篇
  2010年   425篇
  2009年   377篇
  2008年   323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乌鸦     
吴老头早上起来的时候,看见五号矿坑上方笼罩着一层雾气,黑呼呼的一大团,好久都没散。接着就听见村子后面的老樟树上,一群乌鸦不停地乱叫。吴老头心里想着:矿上肯定又要出事了。  相似文献   
22.
邓荣的诗     
烟灰缸太满 会影响吸烟的心情 最好是倒空 擦亮  相似文献   
23.
莲意之城     
如斯 《时代风采》2010,(20):23-23
离开的时候,喜欢上这座城,然而却说不出缘何喜欢,恰如陈绮贞的歌里唱的,说不出,只觉得置身其中,心生欢喜。也许本应如此,若是剥离了因人的是非而生出的爱与怨,只以单纯的美的心境来凝望,S城足以担得起任何严苛的审视,况且,还有适宜的天气做锦上添花的装饰呢!  相似文献   
24.
朱吉红 《工友》2013,(1):44-44
上世纪30年代初,他是一个无业游民,一直找不到合适工作,每天到处游荡,每天为生计劳碌奔波,他为此懊丧过、苦恼过,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由于没有固定的住房,每隔一段时间,他就得搬一次家。一天,他再次搬家,不小心将一只祖传的古懂瓷器碰到地上,摔成若干块碎片。  相似文献   
25.
笔墨点暗香     
李海莉 《工友》2013,(11):59-59
我很早就认识金钟,但也只是一面之缘,直到看了他的国画《梅花》,震憾之余才对他有了全新的认识。那是一个星期日,我应朋友之约来到了"滴水轩"。一进画室就仿佛进入了梅园,自觉清新幽远的暗香扑鼻而来。那些梅花的枝干有的虬曲苍劲,犹如蛟龙跃水;有的疤瘤斑驳,显现岁月留痕;有的雪压冰封,依然气韵超凡;不论白梅,红梅还是腊梅,千姿百态的风采,临危不惧的从容,一花独放的傲然,  相似文献   
26.
刚刚进入新世纪,鞍山市残联宣教处处长洪玉芳便获得了一份意外的惊喜:她被收录进中国社会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由江泽民总书记题词,中国残联名誉主席李瑞环作序的《世界残疾名人大辞典》中。  相似文献   
27.
林承铎 《台声》2001,(6):31-32
今年的 5月 1日是新世纪开始的第一个国际劳动节。早在 4月中旬的时候 ,就已经有许多同学计划要到各地去旅游或参加活动,我也不例外。   还记得去年五一劳动节 ,我们在京台生参加了北京市台联举办的“西安古都文化之旅”,一行人浩浩荡荡到了古都西安去参访 ,伴随着春天的气息 ,我们的脚步仿佛也跟着轻了起来。通过轻松的旅游活动 ,我们体会到了具有中国汉唐风格的古都文化 ,并且还通过与陕西师范大学同学们的交流 ,进一步认识了许多在西北学习的朋友。那一次的参访 ,我们的心中都觉得挺充实。   今年的五一节前夕 ,市台办的张小燕老…  相似文献   
28.
1982年夏。广九线上,一列满载着中外旅客和港澳同胞的快车,正驶离深圳罗湖桥,向着香港九龙疾驰。虽时值盛夏,但在软座车厢里,却颇觉清凉舒适。此时,西装革履、身材矮胖的袁洁正倚窗而坐,目不转睛地欣赏着窗外迷人  相似文献   
29.
“我一辈子都不离开你。”23年前。25岁的朱温霞对新婚丈夫郭方舟这样说。新婚不久。郭方舟在一次施工中,跌入18米深的天井。“你丈夫的大脑已接近‘死亡’,他今后只能躺在床上了。”医生当时告诉朱温霞。在朱温霞无微不至的关怀下。2000年11月8日。昏迷了23年的郭方舟终于能开口讲话了。  相似文献   
30.
龙年牛日,我出生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中缅边境的一个叫南段的拉祜山寨。按拉祜族的习俗,我有了第一个名字:扎努。读书那年,老师给我取了一个学名后就有了两个名字。从1971年六岁半父亲带我走进小学校门至今,转眼间已经整整30个春秋。30年来,拉祜山乡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通了公路,昔日的黄牛运输队永远成了历史,人们的身上再也找不到我童年穿过的那种自己织染的土布衣服,草房渐渐减少,甚至逐渐成为人们的记忆,学校也由低矮的草房成为那里最漂亮的房子,读书的拉祜族子女越来越多……在党和国家的扶持和培养下,我顺利读完了小学、中学和大学,成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拉祜儿子。我为生长、生活和工作在日益发展的国度而幸福、自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