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0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181篇
中国政治   17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1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共产党人     
你不幸被俘后,独夫民贼蒋介石亲自出马诱降,时年36年的你。义正辞严地回答:“我的生命只有36岁!”  相似文献   
142.
方志敏是江西革命传统的主要培植者,又是江西革命传统的忠实实践者。他伟大而崇高的一生,经典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与崇高宗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143.
杨吉安 《党史文苑》2009,(10):50-52,56
远赴广州北伐请愿 1926年4月下旬,方志敏作为江西农民运动的代表,被推选去广州,出席广东第二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144.
方志敏、北上抗日先遣队与长征的关系是学术界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肯定方志敏等领导的北上抗日先遣队揭开长征序幕的历史地位;用具体的历史事实说明他们策应中央主力红军战略转移及其对铸就“长征精神”作出的历史贡献。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45.
黄国城 《党史纵横》2001,(10):18-20
1吴先民,1905年出生在横峰县青板桥村。青少年时期,他就开始接受新文化、新忠潮的影响。五四运动以后,他在南昌求学,认识了方志敏。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新江西》等进步刊物,接受马列主义。革命的浪潮激荡着吴先民的心胸,“五卅”运动以后,他决心回家乡,向广大贫苦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宣传苏俄革命,于是没等毕业,就回到横峰。母亲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不等毕业,弄个饭碗回家?”他回答说:“现在的社会,只有少数人有吃有穿,光弄我一个人的饭碗有何用?我们要让绝大多数人都有饭吃,都有衣穿。”这时的吴先民已把…  相似文献   
146.
方志敏在其狱中著作《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中说,1922年6月底,在九江南伟烈学校读书的他决定弃学。主要原因是“读书不成,只为家贫。但因贫困而无受教育机会的人,在中国何止千百亿万?无论如何,我是不会相信基督的,现在,我也不愿再读那些无意义的书,我要实际地做革命工作了”。那么,哪里是他作为职业革命家的起点呢?他选择了上海。  相似文献   
147.
在武夷山大安村,流传着一个彭德怀与挑夫的动人故事。这位当年的挑夫名叫暨财生,生于1918年,是武夷山市洋庄乡大安村人。土地革命时期,大安是方志敏、邵式平、黄道打造的赣东北苏区的一处亮点,后为中央苏区一部分。1933年1月,15岁的暨财生参加了红军。不久,暨财生和闽北25名红军战士一起被抽调  相似文献   
148.
王采南 《党史纵览》2007,(12):49-52
朱旦华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革命老人.她的第一位丈夫,是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毛泽民被害后,朱旦华等人被党组织营救回到延安.她的第二位丈夫是方志敏烈士的弟弟方志纯.方志纯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任江西省省长并任省军区第一政委.朱旦华和毛泽民的儿子毛远新,在"文化大革命"中曾任辽宁省省委书记,是毛泽东最信任的人之一.  相似文献   
149.
这是一份鲜为人知的“谈话记录” ,也是一份带有浓浓火药味的“谈话记录” ,更是一份表现共产党人光明磊落、浩然正气的“谈话记录”。透过这份“谈话记录” ,我们可以看到反动派是那样渺小 ,看到革命者是那样大义凛然 ,铮铮铁骨 ,视死如归。1935年 1月 ,方志敏率领的红十军团在浙赣交界的怀玉山地区被国民党军包围 ,2 9日方志敏不幸被俘。当天晚上 ,敌团长一再要方志敏“写点文字” ,方志敏借此机会 ,奋笔疾书 ,写下了表现共产党人英勇不屈的“方志敏自述”。敌人在方志敏口中得不到任何东西 ,第二天把他押送上饶。国民党上饶地方当局兴高…  相似文献   
150.
方志敏、北上抗日先遣队与长征的关系是学术界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肯定方志敏等领导的北上抗日先遣队揭开长征序幕的历史地位;用具体的历史事实说明他们策应中央主力红军战略转移及其对铸就"长征精神"作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