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7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22篇
法律   28篇
中国共产党   54篇
中国政治   53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人事天地》2011,(7):5-5
最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尹蔚民部长出席在日内瓦举行的第100届国际劳工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以体面劳动推动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发言。尹蔚民指出,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  相似文献   
22.
王静 《学习导报》2010,(20):24-24
日内瓦旅游时,发现每隔一公交站就设有小铁箱。 在Appiar公交站,我见走在前面的一位女士停下脚步,顺手从小铁箱拿出一份报纸来,哇,小铁箱原来是报刊箱,这多像我们城市的报刊栏呢!  相似文献   
23.
春紫 《传承》2010,(34):13-15
<正>俞标,原名俞善明,1950年被选调进中南海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处,曾先后做过治安、会议等警卫工作。在中南海度过的这段岁月,他曾经有幸在紫光阁亲聆过周恩来总理的多次教诲,这是俞标人生中最难以忘怀的幸福时光。  相似文献   
24.
现代意义的海上封锁是一种经数百年演变而来的制度,其相关国家实践肇始于大航海时代,并随着军事科技及应用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目前认知的“国际规则”。关于海上封锁,尚不存在“公约”之类条约法,其仍主要由习惯国际法调整。从实践历史来看,国际性武装冲突中的海上封锁案例占绝大多数,而涉及非国际性武装冲突的海上封锁案例较少,且自二战结束迄今更少有广为认可的具有实效性的“合法”先例。在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适用“海上封锁法”的首要关键是解决交战团体的承认问题,亦当遵守适用于国际性武装冲突的相关封锁“规则”,尤其是“日内瓦四公约”所确立的国际人道法原则。《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皆系“平时法”,在“战时”对于交战各方而言将被海上武装冲突法取代,“封锁区”及周边相关海、空域的“航行和飞越自由”与民航空管安排亦难免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25.
闵凡路 《人权》2009,(3):54-55
日内瓦,围绕着所谓“中国人权问题”,西方国家连续10年提出反华提案,遭到失败,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  相似文献   
26.
9月17—18日.WIPO组织的第一届全球知识产权主管机关专题讨论会在日内瓦召开,与会者广泛同意应在国际层面合力解决专利申请积压问题。  相似文献   
27.
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坚决对新中国采取不承认态度的情况下,为了解决在华美侨回国问题,美国政府不得不在综合权衡的基础上对中方从间接试探到直接接触,直至最终做出同中方进行大使级会谈的决策。本文拟从在华美侨回国问题产生的背景及美国政府在解决此问题的不同阶段采取的不同方式入手,通过对美方各阶段决策过程的分析,说明在华美侨回国问题不仅是美方最初同中方进行接触的具体目标,更是推动这种接触不断深入并促使美国政府最终做出同新中国政府直接进行大使级会谈的决策的现实动力。  相似文献   
28.
一丁 《政府法制》2010,(2):36-37
在景色秀丽的瑞士日内瓦莱蒙湖畔,坐落着一幢白色的老式三层建筑——花山别墅。1954年夏天,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举世闻名的日内瓦会议,曾下榻于此。当时就在这所普通的房子里,周总理与世界影坛巨星查理·卓别林有过一次亲切而愉快的会见。尽管随着岁月的流逝,两位巨人都已相继谢世,但他们之间的诚挚交往和深厚友情却长驻人间,被广为传颂。  相似文献   
29.
《法律与生活》2009,(7):62-62
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记者权益保护组织“新闻标志运动”说,2009年以来,全球已有26名记者在新闻采访中丧生。相比去年同期,这一数字升势明显。  相似文献   
30.
孟红 《党史天地》2007,(2):9-13
酒,属于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部分。酒文化,属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支。酒为待客之道,民俗有言:无酒不成席,怪酒不怪菜。“一壶浊酒喜相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斗酒诗百篇”,这里有亲朋相聚的欣喜,有政治家的感慨,有骚人墨客的豪情。当然,酗酒而自酿苦果者亦不鲜见。交杯换盏,觥筹交错,用于生活,是一种享受;用于政坛是一种艺术。周恩来,老一辈革命家之翘首,他鲜少生活享受,却极懂政治艺术。尤其是在谈判桌上,他或是佐以精彩的祝酒言辞,或是适时地“劝君更进一杯酒”,以此化解关系、调节氛围,酒盏之运筹,实为政治之艺术,令人叹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