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3篇
  免费   10篇
工人农民   11篇
世界政治   1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76篇
中国共产党   21篇
中国政治   59篇
政治理论   15篇
综合类   10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高荷 《山东审判》2012,(1):102-103
一、关于劳动争议案件的几个典型问题(一)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劳动关系的确认问题《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21条规定:"劳动者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如果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即理解为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即行丧失,那么对于劳动者来说是极不公平  相似文献   
22.
张乐跃  王真祥 《人民司法》2013,(10):45-47,1
用人单位欠缴社会保险费是一种连续或继续状态的不作为违法行为,期间用人单位开始正常缴纳,以此中断了违法行为。对于追缴违法行为中断前这一特定时段的社会保险费是否适用关于时效的规定,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在本案的审理过程中也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23.
本文从各个方面论证了知识产权不应适用取得时效。指出取得时效的客体主要是物权,知识产权的特征和性质决定了适用取得时效将会带来一系列的弊端,知识产权制度本身可以解决权利人和使用人以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平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24.
施正文 《法学研究》2007,29(4):55-68
税收之债的消灭时效是税收债权消灭的重要原因,对于督促税收债权人及时行使债权、保护纳税人权利、建构稳定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税收债权的消灭时效包括确定时效和征收时效两类,其内容涉及时效的性质、期间长度、期间起算、中断和中止、期间届满的法律效果等问题。我国税法对税收债权的消灭时效制度规定很不健全,应当借鉴他国立法例和国际经验,通过制定税收通则法等途径尽快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25.
对诉讼时效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诉讼时效制度空间属消灭时效还是取得时效 ,学界看法不一。本文作者认为 :诉讼时效属于消灭时效。文章针对我国民事立法上规定诉讼时效过短的缺陷 ,提出作者的“三项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26.
杨巍 《北方法学》2020,(2):16-25
义务人实施一定言行导致权利人合理信赖诉讼时效不会成为其行使权利的障碍,其后义务人援引时效抗辩权的,构成悖信援引行为。我国现行法框架下对于悖信援引行为的法律规制,难以通过起算、中断等规则予以解决,而应当适用诚实信用原则或禁止权利滥用原则限制此类援引行为。司法实务中适用诚实信用原则或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处理时效援引争议的典型案例包括:义务人恶意躲避权利人、双方存在长期合作关系使权利人产生合理信赖、时效期间届满后双方进行某种形式的磋商等。对于司法实务中某些误用此二原则的裁判意见,应当尽量予以纠正和避免。  相似文献   
27.
28.
请你断案     
正刘静与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发生劳动争议,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超过申请仲裁时效为由不予受理。刘静不服向法院提起诉讼。请问:法院会受理吗?要求撤消公证文书,法院能否受理?王灿与父亲、弟弟就赡养、拆迁安置、遗嘱继承等内容进行了公证,现发现该公证书内容有问题。  相似文献   
29.
邓呈超 《法制与社会》2011,(29):111+115-111,115
劳动争议仲裁是直接关系到劳动者能否获得救济的一项重要制度,对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显得尤其重要。从我国目前立法状况和司法实践来看,劳动仲裁时效制度规定甚为简略,存在争议。为了更好地解决劳动争议,应进一步完善劳动仲裁。  相似文献   
30.
主观诚信概念从意大利被引入中国,从该概念在中国的传播和国人对它的态度可以看出,该概念已被国人接受。反对主观诚信概念的观点主要以主观诚信不复为取得时效要件论、取得时效制度消亡论、主观诚信与善意不相干论为其理论依据,但这三个理论依据都是不能成立的。取得时效制度并未丧失其生命力,主观诚信概念依然具有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