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2篇
  免费   10篇
各国政治   6篇
世界政治   1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篇
法律   89篇
中国共产党   119篇
中国政治   222篇
政治理论   30篇
综合类   4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永胜县地处云南省西北部’,汉代以来就是“西南夷”各族群的世居之地。由于明代洪武年间采取“寓兵于农”、“屯民实边”政策和实行屯垦的卫所制度,内地湘、赣等地大批军士被“调卫人永”,因而永胜县目前以汉族为多,少数民族主要有傈僳族、彝族、纳西族、傣族、白族、壮族等。被划归彝族支系的他留人,主要聚居在该县东部的六德彝族傈僳族乡玉水、营山、双河等村,1954年民族识别时统计有他留人2178人,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全乡有他留人4562人。明清时期,这里曾是滇西通往四川凉山的唯一通道,也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之一。  相似文献   
142.
在中国历史上,伴随每一个王朝的建立,都会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化的服饰制度.这种制度不但为礼教所维护,而且植根于人们的内心深处,不可轻易逾越.  相似文献   
143.
《法制博览》2010,(4):14-15
沈万三真名沈富,字仲荣。明初多以“万”字称呼乡里巨富,“三”字则是沈富在兄弟中的排行,沈富弟弟沈贵就叫沈万四。据说洪武初年每县分人为“哥畸郎官秀”五等,哥最下,秀最上,所以,明清笔记中的沈富、沈万、沈万三秀、沈秀、万三秀、三秀,指的都是同一个人,而在口头传统中,一般唤做“沈万三”,也有些年画写成“沈万山”。  相似文献   
144.
中国古代的慈善事业.大致可以分作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四个时期来观照。  相似文献   
145.
有“西南丝绸之路”之称的蜀身毒道,因从大理至保山须经过博南山脉,故又称“博南古道”。博南古道始于汉代,明清时期兴盛,是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各国进行经济往来的重要通道。历史岁月中来往的马帮在古道上遗留下了深深的马蹄足印,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被封存于史籍与记忆中。  相似文献   
146.
明清诉讼中的情理调处与利益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理调处是明清诉讼中的常见现象,情理的多样性和调处的灵活性相结合,难免引发司法随意化的揣测。但是,对情理调处的个案研究表明,调处中的情理实质上是利益处断的表面话语,虽然调处的具体结果可能无章可循,但调处的基本原则却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即保持诉讼各方利益的大致平衡。  相似文献   
147.
本书所涵盖的明清时期,论述商人、商业纠纷和商业诉讼,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明中期起,各地先后兴起了一支支地域商帮,商人在传统的个体活动以外,开始以地域性的群体的形式活跃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商人与经营地的关系也变得更繁复多样;二是光绪三十年(1904)起,  相似文献   
148.
明代,漳州迁台姓氏目前已知最早见诸古谱文字记载的有杨、丘、卢三个姓。此时迁台姓氏大都零星分散。明清时期,大量的闽南人迁徙台湾,具有时间长、规模大、自发性、径直性等明显特点,为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明清以来,漳州人迁徙台湾有过4次高潮。  相似文献   
149.
刘伯强 《湘潮》2010,(2):39-41
<正>刘少奇的家乡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乡的小山冲,这里群峰环绕,林木茂盛,风景秀美。从明清开始,当地老百姓就以伐薪烧炭为生,所以大家就把这个小山冲取名炭子冲。炭子冲东侧的山坡下,有一处坐东朝西的普通农舍,前面是一口  相似文献   
150.
在被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盛赞为“奇秀不减雁荡”的鲁东南名山五莲山上.有一座历经明清两代的皇家寺院——光明寺,《青州府志》称其为与长清之灵岩、青州之法庆、九仙之侔云齐名的清代山东四大名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