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23篇
工人农民   41篇
世界政治   6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篇
法律   274篇
中国共产党   349篇
中国政治   604篇
政治理论   167篇
综合类   25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211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71.
272.
273.
尽管2020年春晚合作方的身份,让快手真正进人北上广深中等收入人群、一二线城市人群乃至多地基层干部的视野,但近3亿核心用户呈现出来的下沉世界,仍是主流人群眼中较为另类的存在。下沉大陆迎来自我意识强化半月谈记者在全国多地走访快手主播和粉丝群体感受到,主流人群代替下沉世界发声的时代正在过去。  相似文献   
274.
《党建文汇》2021,(2):35-35
为进一步提高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水平,海林市坚持高标准谋划、高质量推进、高效率运转,扎实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构建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共驻共建的党群服务中心体系,打造为民服务“新平台”。高标准谋划构建三级党群服务体系综合考虑区位交通、人群特征、党群需求和服务半径等因素,有效整合党建、政务和社会服务资源,将电商产业园一楼1300平方米大厅打造成市级党群服务中心。  相似文献   
275.
美好生活获得感是全面深化改革以来的一个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目前学界对获得感的研究还存在对人民主体性作用认识不够、对获得感产生的主客互动过程研究薄弱、缺乏从教育关怀的角度研究获得感提升的路径等问题,这与底层思维缺乏实践唯物主义的理性视角有关。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从获得感的实践本质、社会历史本质、辩证法本质和唯物主义本质四个方面重新审视获得感的内在意蕴,从而导向把社会理性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关怀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统一起来提升美好生活获得感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276.
277.
《党史文苑》2020,(3):F0002-F0002
2011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朮上,曾这样评价毛泽东的寻乌调查:"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278.
《学理论》2015,(24)
习得性无助感作为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与人生态度,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是学生成长与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不良的学校教育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等客观因素,与学生过多的失败经历和消极的归因方式等主观因素构成了学生习得性无助感产生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原因,成功机会的创设、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评价和归因方式的调整等措施不失为较好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79.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时代内涵,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参与的行动前提、内容供给的现实基础和积极体验的内在本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落实育人使命、提升教育实效的重要举措,对于明确发展方向、增强改革动力从而推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特有价值。  相似文献   
280.
意识形态作为抽象的理论体系,必须通过感性化传播才便于广大民众理解和认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不断探索意识形态传播规律,在传播内容上关照大众感性心理需求,在传播方式上契合大众感性认知习惯,有效推动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性传播和大众认同。回顾梳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感性传播的发展历程,总结反思其经验教训,对于推进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落地生根和广泛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