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0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法律   37篇
中国共产党   246篇
中国政治   118篇
政治理论   73篇
综合类   5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同舟共进》2008,(2):5-5
时下的中国,"穷人"和"富人"渐成刺目的字眼,这源于贫富差距拉大的严峻现实。由改革开放前的绝对贫困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到"共同富裕",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已跨越无数险滩,但前面仍有重重难关。邓小平晚年说"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而"贫富"问题正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32.
1918年深秋,梁济先生要出门,遇到儿子梁漱溟,此时,梁漱溟已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印度哲学概论”、“儒学哲学”课程的老师。二人谈起关于欧战的一则新闻。“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济问道。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能好就好!……”说罢梁济就离开了家。  相似文献   
33.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民主政治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本文试图从民主政治的发展角度来探讨毛泽东的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34.
冯都 《世纪风采》2007,(12):6-8
宋庆龄是20世纪伟大的女性。一生继承孙中山的遗志,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为新中同的创立呕心沥血.被周恩来称为“国之瑰宝”。她晚年把加入中国共产党,毕生做人民公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因而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  相似文献   
35.
胡绳晚年关于中间势力的论述颇具特色,也很有新意。它不但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五四”后30年的历史发展和正确看待今天的现实政治生活极富启迪意义,而且,由于它真正复归了历史的实际,为研究“五四”后30年历史的打开了眼界,摆脱了单调、僵硬的老框框,开辟了一条宽广而又切实可行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36.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的理论。其中 ,江泽民同志对党内民主问题充分透彻的论述 ,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呈现出严密的系统性和广泛的关联性。正确认识和理解江泽民同志党内民主思想的特征 ,对于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加强党的建设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7.
陈独秀晚年在四川江津时,结识了一位小他20多岁的朋友——台静农,两人交往甚密,有大量来往书信,这为研究陈独秀晚年境况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38.
《廉政瞭望》2010,(16):32-33
2010年7月30日,一代大家、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以98岁高龄告别人世。晚年的钱伟长,心系教育,心忧天下,忠言谏言如鲠在喉不得不发。“两个着急”、“三个反对”、拆掉“四堵墙”……一系列行动和言论所勾勒的,是这位老科学家对国家、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眷念。  相似文献   
39.
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步入晚年的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新情况进行了研究,并进而在马克思社会学说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当时的工作、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目标和策略提出了新的看法。这些看法一方面体现了恩格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另一方面也为第二国际及以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开启了探索之门。  相似文献   
40.
晚年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对这位共同合作40年的挚友思想的权威解释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研究范式,他所构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逻辑彰显了科学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其中呈现的思维规律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这种思路后来遭到多种质疑,澄清这个问题,需要理解围绕晚年恩格斯展开的百年论争的实质,在历史语境中解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术关系,进而在当代视域中理解晚年恩格斯哲学的广博性和大众化特征。这是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