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7篇
  免费   10篇
各国政治   16篇
世界政治   3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2篇
法律   105篇
中国共产党   100篇
中国政治   228篇
政治理论   51篇
综合类   6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1.
晚清科学话语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重要策略,中国现代性建构是在东西方多种政治、文化力量碰撞、融合下生成的。对以科学话语为中心的多元历史文化语境的分析,可以揭示本土话语对外来话语的利用策略。科学在19世纪取得的巨大成绩和功效,让谭嗣同、康有为等晚清时期忧国忧民的士人相信科学的客观性、实证性以及合理性。以科学取代传统的常识理性作为他们思想体系的合理性基础,不仅仅是一种概念置换,而且蕴含着价值观念的革命。由于合理性不再需要和儒家道德保持一致,谭嗣同得以冲决一切罗网,否定君臣父子夫妇;由于科学的实证性与客观性,康有为将圣王教义重新组织到普遍的科学话语体系中,努力使儒学重新获得万世公法的普世效用。  相似文献   
612.
613.
614.
法学与政治学的学科关系,关乎知识体系、教学单位与科研体制的构建。晚清时期,中国先是引介了法学包含政治学的欧洲式学科关系、法学与政治学分离的美国式学科关系,而后又创造出政治学包含法学的本土化学科关系,形成知识上的竞争格局。甲午战争以后,主持学堂改革的晚清官僚们大多选择了最符合自身观念与利益的本土化学科关系,从而塑造了清末法学与政治学的最初发展态势。这一本土化法、政学科关系仅停留在概念层面,缺少完备性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随着日本有意的知识输出,一套具有完备性和可操作性的欧洲法、政知识体系转道日本传入中国,成为寻求深化改革的晚清官僚们的更优选择,欧洲式法、政学科关系由此占据了支配地位。历史表明,晚清法学与政治学学科关系的变迁是知识竞争与权力选择互动的产物,而学术本土化如果不能从概念创新发展到知识体系创新,纵然一时得到权力的支持也终将难以持久。  相似文献   
615.
肖高华 《求索》2023,(1):89-95
晚清时期,官员行政风纪堕落问题十分严重,贪污腐败、渎职溺职、操守不正等屡见不鲜。针对这一情况,一些时人从廉洁政治、高效政治、伦理政治三个方面提出了关于监督制度的建设主张,以便加强行政风纪监督,达到澄清吏治、提高行政效率之目的。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这些主张并未得到有效贯彻,晚清行政风纪监督制度建设未能取得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616.
中国的人口控制政策是以控制人口数量为目标、以降低生育水平为要求、以提供和实施避孕节育措施为手段的政策体系。该政策初步形成于1962年(推行于城市和农村人口稠密区),对城市居民生育行为由多育向少育转变有积极引导作用;全面实施于1973年,以晚婚、最多生育二孩和间隔四年为要求,对民众特别是农民的传统生育行为有极大矫正作用,使生育率大幅度下降;强化于1980年,以独生子女政策实行为标志(农村实行的则是一胎半政策)。这一政策将国家人口控制目标放在首位,城乡生育率在短期内降至更替水平及以下,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控制。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社会转型,新一代青年人婚育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深刻改变,晚婚、内生性少育成为主导。有鉴于此,二孩生育限制逐渐放开,进而放开三孩生育。  相似文献   
617.
朱昊冰  徐畅 《探索与争鸣》2023,(1):164-176+180
钢琴在晚清上海大致存在宗教、娱乐与商业三种传播路径和相应的应用场景。尽管这三者之间没有严格的时间先后顺序或因果关系,但其共同反映出西洋文化初到中国时所经历的模仿、迁移与融合的历史演变进程。一部分居住于上海租界的早期欧洲移民,努力仿照他们原先熟悉的生活模式,在上海开展宗教活动,策划并观赏与欧洲剧院相似的文艺演出,继而从中发现和开拓商机,创造和促进了上海音乐文化市场的日趋繁荣。钢琴作为重要的器物承载形式,见证并参与了这一段内涵丰富的历史。依托晚清时期上海最流行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对此进行分析,既能展现钢琴乐声在近代上海被演奏、被聆听的原景样貌,也有助于揭示和探讨艺术跨国传播中东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