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5篇
法律   19篇
中国共产党   23篇
中国政治   23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亲爱的读者,请您详读"‘三会一课’锦囊"板块"创新案例""见闻随笔"栏目中登载的文章,并立足当前全国各地"三会一课"开展实际,在有较好效果的基础上,以创新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为标准,推选出本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  相似文献   
52.
亲爱的读者,请您详读“‘三会一课’锦囊”板块“创新案例”“见闻随笔”栏目中登载的文章,并立足当前全国各地“三会一课”开展实际,在有较好效果的基础上,以创新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为标准,推选出本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您可以填写下面的表格寄回给我们(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食品城大道35号CQDK全媒体《党课参考》编辑部)。  相似文献   
53.
关于普适性文学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适性是自然科学中基本的要求,但是在人文科学中却并不一定适用。人文科学涉及到文化的习俗、成见和一些利益上的要求。本文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了论述:一是关于普适性在文学理论学科中的思考,二是关于普适性的具体操作的有关问题。也许,普适性只能是作为各种文学理论对话的底线,而不是一种共同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54.
自从乔舒亚.库珀.雷默提出“北京共识”引发了对“中国模式”的讨论以来,域外有学者将“中国模式”作为发展中国家改革发展方式的范本。中国模式的含义、特点、理念和价值取向以及中国模式是否具有普适性都成为讨论的重要话题。正确认识上述问题,对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今天的中国发展及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5.
王俊生 《外交评论》2008,4(1):106-113
本文是从知识性的角度讨论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和国别性.作者认为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主要缘于国际关系研究者创建独立学科的诉求,哲学支撑为现代科学主义.而由于人文学科的特点,又不可避免具有国别性.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其对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启示.最后,本文对两者间的关系做了思考.  相似文献   
56.
政党制度价值的普适性与多党合作制度形式的民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世界政党政治分为不同类型和模式.政党政治与政党制度是"长成的"还是"做成的",是政治发展实践不断追问的话题.我国多党合作制度是民主政治的一种实现形式.世界政党政治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使我国多党合作制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57.
为实现"十二五"奋斗目标,为国家制定一部反映新的时代特征的普适性的完整系统的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有必要对这一课题进行新研究。研究这一课题,应关注公务员范围的变化和抓住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的突出特征,提交一部可供国家参考的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一、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新研究的必要性中国共产党历来倡导"从政道德",重视思想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58.
权利与尊严     
郇庆治 《南风窗》2012,(10):16-16
香港中文大学的周保松先生在《南风窗》今年第8期上发表了题为《走进权利话语时代》的文章,多少有些羞涩地论证了当今中国已可以严肃而认真地对待"权利话语"。概括地说,周先生的阐述可以概括为从"普遍性的生活福祉需求"到"普适性的政治权利",再到"基于权利的宪政  相似文献   
59.
我们党一贯重视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党的理论基础。哲学不仅解释世界,而更重要是指导实践。在十六大报告中,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这三个概念,我认为是最响亮、最醒目的,也是最精辟的、很深刻的哲学概念,具有强大感召力和长远的指导作用。一、三个概念的哲学普适性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在对我们党长期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中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实事求是一词,我国古代已有人使用。毛泽东从哲学高度赋予了新的意义。他在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谈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指出:“这种态度,就是实…  相似文献   
60.
有清一代,在中央王朝积极扩张其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事纠纷管辖范围的同时,西南少数民族固有的民事纠纷解决管辖制度也在向中央王朝的管辖制度靠拢,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事纠纷解决管辖制度呈现出趋同的特点.民事纠纷解决管辖制度的趋同,是国家管辖统一性和普适性的要求;是中央王朝考虑当地实际情况的结果;是西南少数民族固有制度必然会汲取外来制度营养的结果.清代西南少数民族民事纠纷解决管辖制度的发展,为中华法系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丰富了中华法系的内容.清代民事纠纷解决管辖实践提供了大量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是我们建设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