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32篇
世界政治   5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4篇
法律   445篇
中国共产党   345篇
中国政治   565篇
政治理论   145篇
综合类   29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李金 《探索》2001,1(1):50-54
本文认为,在中国社会转型中实际上出现了双重制度化倾向,即显性的制度化和隐性的制度化,正是两者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目前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分配的格局;文章进而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结果做出分析,并试图揭示中国社会在荻取普遍秩序这一现代性的重要维度时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92.
栾兆星 《南大法学》2023,(3):153-171
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康有为重构中国文明的自主性,力图保持儒学在政教中的普适地位。在处理儒学与立宪的关系时,康有为认为孔子作《春秋》立宪法,且与西方宪法相较,作为宪法的《春秋》在时空上具备普遍性。进而,康有为通过诠释儒学经典,以《春秋》公羊三世为普遍规范,将立宪政体融入儒学之中,以此为变法改制的步骤和方略提供理论依据。他还通过阐发儒学经典中的微言大义,寻求人人自主、自立、平等的立宪原理,对传统儒学中的君民关系、君臣关系做了创造性的现代转化。康有为贯通古今、融合中西而形成的“孔子制宪说”虽无法凝聚世人的立宪共识,但展现了传统、现代与未来之间的连续性,诠释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性,并提供了儒家立宪的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93.
魏远山 《政法学刊》2021,(1):110-122
通过以技术发展、作用对象和概念术语为视角对跨境数据流动的演进历程进行梳理,并分别从“数据” “跨境”和“流动”三个维度把握其内涵与外延,发现数据跨越国界并非跨境数据流动的必需环节,不发生地理位置变化的跨境访问也可实现数据被境外主体掌控的效果.因此,将跨境数据流动界定为一国非公开机器可读的数据,可被境外主体控制或处理的过...  相似文献   
94.
[摘要]氧化还原平衡体现了阴阳平衡思想,氧化还原机制与体质学基本原理及体质三级预防理念有着相似之处,氧化还原机制的多样性研究为体质分类研究提供了切入点。对不同体质的人群进行氧化还原状态检测,一方面可诠释体质理论的科学内涵,另一方面可为“治未病”提供可供参考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5.
冯晶 《法学研究》2020,(1):27-51
传统研究重视“法的供给”视角,致力于创设“良法良制”。通过转向“对法的需求”视角,本研究基于支持理论和法律意识理论,访谈了142名四类常见民事诉讼案件的当事人。本研究发现,当事人对司法的信赖分为“特定支持”和“普遍支持”两个维度。负面的诉讼经历仅会降低当事人对主审法官(法院)的评价(特定支持),尚未削弱他们对法院系统及司法制度的评价(普遍支持)。此外,当事人可以被进一步分为“门外汉”和“入门者”。前者不信赖法院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法律意识与司法制度间存在巨大的冲突和矛盾;“入门者”的意识则限定于法律体系内,只在意法官的审判质量。随着司法系统的日渐完善,“入门者”对司法的信赖有望逐步提升。但“门外汉”则需要通过“知情(法)受益”这一过程先转化为“入门者”。  相似文献   
96.
“普遍意志”(volontégénérale),是卢梭政治与法律思想中长期充满争议的概念。当今中文学界对该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译法,但“普遍意志”的译法更为准确。在概念史上,普遍意志并非卢梭首创,但卢梭却赋予了该词全新的含义。对“自由”的过分关注划清了卢梭与其他社会契约论者的界限。普遍意志的基本内容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公共利益,但人们无法仅根据个人利益汇合成公共利益,还需要借助理性与宗教的帮助形成普遍意志。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要求结合者们交出“一切权利”,这种说法可能并不符合卢梭的原意。虽然普遍意志的形而上学性导致它不能直接在现实国家中实现,但它可以作为一种完善现实国家的理想标准。  相似文献   
97.
《矛盾论》是毛泽东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曾经指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分析和解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就是分析和解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矛盾。因此,把矛盾分析方法作为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8.
以幸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终极目的,以普遍幸福作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终极目的原则和理念,理由更充分。普遍幸福则是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价值理念和价值原则。人民幸福就是社会成员普遍幸福,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价值理念所蕴涵的幸福思想主要是关于全面建设及建成小康社会发展阶段的人民幸福实现理论,为正确解决我国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幸福实现所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提供了基本思路和对策,更富有现实针对性和操作性。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很大的目的性和价值性就是实现人民的幸福。科学发展观以人民为本的幸福观和“中国梦”蕴含的“人民幸福”思想之间有着内在关联,后者是前者的充分体现和重要发挥。科学发展观及“中国梦”所阐释的幸福理念具有特定的实践基础,都反映了从非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对于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和影响。  相似文献   
99.
李威 《淮海论坛》2013,(2):16-16,15
作为传播法治理念、培养法纪观念的法治案例节目是人们非常喜欢和关注的媒体节目。然而,当前法治案例节目普遍向“福尔摩斯化”转变。即节目内容大都采用“福尔摩斯破案故事”的形式,以阐述曲折离奇的案发和破案过程为主,以此吸引观众的眼球。笔者在此列举几个代表当前法制案例节目特点的典型“镜头”:  相似文献   
100.
探求大学是什么,即把握大学的本质是研究现代大学的逻辑起点,是每一个研究大学的人必须首要回答的基本命题。历史上关于“大学是什么,即大学本质”的命题因循了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理路和社会发展的外在需求。这些命题有的产生于现代大学诞生之始,有的则是随着大学的发展而产生;有的反映了大学的内在属性,有的则是社会需求的外在体现。现代大学的发展既是对传统大学理念的传承,又是不断适应社会外在需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