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3篇
工人农民   16篇
世界政治   15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6篇
法律   568篇
中国共产党   128篇
中国政治   502篇
政治理论   75篇
综合类   29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91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李逸飞  陈冲 《治安》2003,(2):43-43
一天上午,被告人王某在村里路边摊点上销售未经检疫的猪肉。此时,正值镇生猪屠宰管理办公室主任姜某及稽查员程某、汪某骑摩托车到此地进行检查。检查中发现被告人王某销售的系未经卫生检疫的猪肉,即决定扣押。被告人王某拒不配合,与程某发生了暴力冲突,并用肉钩钩破程某的衣服、钩伤其大腿,后又用刀刺破汪某的摩托车轮胎。由于被告人王某的阻挠,稽查工作被迫中断。  相似文献   
32.
抢劫罪、抢夺罪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准抢劫罪的结构实际是一个预备性质的违法行为和抢夺行为的结合 ,而以抢劫罪的实质判断 ,其行为结构应当是具有威胁性的行为和抢夺行为的结合 ,以相当性原则衡量 ,“携带凶器”盗窃、诈骗的行为也应当以抢劫罪论处 ,但以立法价值衡量 ,准抢劫罪的规定没有必要 ;认为转化型抢劫罪的前提行为应当构成犯罪的观点 ,既不符合无罪推定原则 ,又不恰当地束缚了侦查权、检察权的行使 ,同时剥夺了被害人或第三人的绝对防卫权 ,与抢劫罪的构成要件也不相符 ;随附暴力强度较大的抢夺行为不应一律以抢夺罪论处。抢夺罪其行为表现不应以“乘人不备”和“公然”夺取为必要。  相似文献   
3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暴力恐怖活动呈现出活动地域相对集中、作案手段明确、危害后果严重、示范效应增强等特点;一些境内外敌对组织、敌对分子在加紧策划、实施暴力恐怖活动;暴力恐怖活动也有向个体化、政治目的淡化、攻击目标大众化、手段高科技化发展的趋势.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暴力恐怖活动的危害性,切实增强反暴力恐怖斗争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应对暴力恐怖活动的各种机制和基础工作建设,加强反暴力恐怖活动的国际间合作,牢牢把握反暴力恐怖斗争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34.
赵展熙 《政府法制》2012,(25):24-25
40名身着统一迷彩服的“战士”,列着整齐的方阵队伍,在炎炎烈日下认真地训练……  相似文献   
35.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管临时工人数不断增加,由此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目前城管临时工人数众多,但是总体素质不高,总体状况不容乐观。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由于法律的不完善,城管临时工存在身份定位有偏差,职权无法律依据,执法暴力以及执法责任承担不符合法律规定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文章分析了城管临时工现实执法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并最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完善城管临时工的法律制度,促进我国法律的发展。  相似文献   
36.
吴杭民 《江淮法治》2013,(10):21-21
5月4日中午,合肥市临滨苑小区发生数百名传销人员暴力抗法事件,致执法人员3人受伤较重,警方抓捕暴力抗法者5人。临近中午12点,100名公安特警赶到现场增援,抓捕带头闹事者5人,涉嫌传销人员陆续散离现场。(5月5日新华网)数百名传销人员集体抗法,甚至袭击警察,致3人严重受伤,可谓无法无天,嚣张至极,对这伙凶犯进行依法抓捕,可以说大快人心。  相似文献   
37.
敲诈勒索是生活中常见的犯罪行为,可通过多种行为方式实施,但我国刑法对该罪的规定却较为简要,因此理论和实务界对该问题看法不一.对该罪手段行为进行教义学分析,重新界定"胁迫"的含义,区分消费者正常维权行为与敲诈勒索犯罪,明确"暴力"可以作为敲诈勒索的手段行为,其与抢劫罪的暴力唯一的区分标准为暴力行为是否达到压制被害人反抗的程度.  相似文献   
38.
五个昏招     
正一段时期以来,个别地方政府的贪污腐败、暴力拆迁、暗箱操作等消蚀着民众的信任和耐心,让百姓在谣言面前,宁可相信谣言而不相信政府。然而,面对正确而汹涌的民意,一些地方仍然执意妄为,甚至火上浇油。  相似文献   
39.
方舟 《法律与生活》2016,(14):44-45
校园暴力的伤痛 网络一段热传的视频中,几名穿校服的少年对另一名穿校服的男生拳打脚踢.这些孩子是某中学初二年级的同班同学.施暴的少年满嘴脏话,扇脸、踢肚子、打头……几乎每一下都用足了力气,稚气未脱的脸上写着浓重的暴虐表情.他们一边打一边叫嚣着:“你以为自己是班长就了不起?老子打的就是班长!”“你打一次小报告,我们就扇你一次!”被打的孩子哭着跪在原地,打人者质问:“说!还告不告状了?”被打的孩子嘴角流着血哀求道:“放了我吧,不告了,别打了……” 对他人施加暴力、伤害他人,不论出于什么原因,都是损害社会秩序的行为.这些行为一旦触及法律红线,当事人、监护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40.
大众传媒作为承载和传播信息的工具,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扩展,效率也不断提高,日益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既包含着大量的健康有益的东西,也存在不少消极有害的信息。因此,我们要全面认识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既要看到传媒的宣传激励、警告抑制、教育预防等积极作用,也要看到传媒刺激未成年人犯罪欲望、为实施犯罪提供便利等消极影响,并通过发扬积极影响、抑制消极影响达到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