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7篇
法律   16篇
中国共产党   43篇
中国政治   32篇
政治理论   24篇
综合类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9 毫秒
121.
21世纪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启动阶段,崛起与勃兴已成为时代的主流。在这一阶段会呈现出其特有的矛盾和问题。而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不仅全面揭示了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和发展规律,而且为开辟唯物史观研究的新领域和推进思维方式与实践方式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理解,对于现代社会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践效应。本文基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视角,通过透析社会系统在现代化各个不同时期发生的变化,旨在说明当代中国现代化正处在全面启动阶段,其本质是要建立现代化需要的一种能够容纳持续变迁要求的全面发展的制度结构,这一全面启动按照现代化一般规律与中国自身的特殊规律演进,呈现出构建性与自发性、决定性与选择性的有机辩证统一,令社会系统发展保持稳定性和长效性。  相似文献   
122.
2009年11月24日《文汇报》刊登桑玉成的文章,近来有一些事件之所以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社会如同一个有机体,存在着一些基本原理;只有当人们尊重、遵循这些基本原理,并能使其发挥作用,社会才能够健康和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3.
马克思吸收了以往哲学家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以生产方式为基础对社会有机体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他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具有其自身的逻辑构成和本质特征。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仍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4.
人类社会是复杂的有机系统,是一个社会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整体。其中,生态结构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结构除了与社会整体结构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之外,还与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等社会其他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5.
徐瑾 《乡音》2011,(9):47-48
凯文·凯利,粉丝亲昵呼之为KK,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大学辍学生,一手创办过著名互联网杂志《连线》(Wired)以及号称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最喜欢的杂志《全球概览》,也曾经80年代发起了首届黑客大会,文章散见于《纽约时报》、《经济学人》、《时代》、《科学》等知名媒体。  相似文献   
126.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形成的历史和逻辑分为四个时期:受黑格尔主义影响最大的理论萌芽时期;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影响最大的理论发展时期;唯物史观形成的理论横向建构时期;唯物史观的完善和运用的理论纵向建构时期。马克思对社会有机体的纵向运行的揭示,标志着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7.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是社会中存在的互相依存的一切关系构成的关系机体。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和谐的历史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是一个主体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历史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高度浓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8.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德育和美育各自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德育“晓之以理”.美育“动之以情”。但它们作为教育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又具有一致性,美育和德育都是专门指向人自身情感、思想品德等主观精神状态而进行的教育,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9.
"以人为本"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社会发展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坚持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这一辨证关系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在当代中国,这一思想不断调整着改革开放的方向与目标。  相似文献   
130.
夏伟 《法学论坛》2024,(1):63-73
在当前网络空间,有组织犯罪的“组织性”趋势在网络技术的加持下日益增强,并且其组织结构、犯罪参与形式以及组织控制模式都发生了变化,增强了犯罪行为的隐蔽性、扩散性和危害性,导致有组织犯罪在网络空间中面临更大的治理困局。现有的刑法评价模式应该在节点理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倡契合有组织犯罪当前特征的有机体论,将网络犯罪组织评价为功能成熟的犯罪有机体,并依据犯罪组织的进化方向确立多中心的犯罪参与行为评价机制,制定轻重有序的分类甄别治理方案。在治理机制层面,应当坚持“技法结合”与分阶段治理,重点治理不可替代的核心节点,并将治理范围逐步延伸至上下游的辅助节点,逐渐实现全链条治理。在治罪方法层面,应当将治理重心从外围犯罪转向核心犯罪,并实现对具体节点的穿透性治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