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37篇
中国共产党   49篇
中国政治   36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3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衍生金融工具基础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在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和法律内涵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分析了衍生金融工具与基础金融工具的本质区别,指出基础金融工具的本质属性在于投资性而衍生金融工具的本质属性在于风险管理,并进一步讨论了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市场法律规制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22.
人大质询权是我国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依法享有的由宪法和法律确认的,对“一府两院”的工作提出质疑和询问,并要求被质询机关在法定时问内以法定形式答复的权力。质询权是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的法定职权,是人大监督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强制性、程序性、主动性等特征的法定权力.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依法行使质询权,对保障人民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保证政府机关依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3.
政务报道无疑是地方党报的一项重点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思想、意图要通过新闻媒体的声音传达出来、贯彻下去。然而长期以来,类似"强调"、"指出"、"要求"等程式化的表述,充斥了地方党报的领导活动及会议报道。墨守陈规的形式,很大程度上束缚了鲜活的内容,不仅读者厌烦,也背离了报纸作为文化产品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24.
构建和谐社会从以下三方面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方面,将和谐社会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了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转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方面,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揭示了社会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方面,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六个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5.
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成人仪式有其独特的本质属性。成人仪式是青年自然性状的文化反映,是青年有意识社会化的开启,也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  相似文献   
26.
陈锋  邓洪涛 《法制与社会》2012,(18):147+151
法律监督提出伊始,即被用来指称社会主义检察机关和检察制度的特征与属性。其实法律监督也是各种检察制度下检察权和检察职能的本质属性。法律监督的本质特征是对一国其他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以保证权力在法制的轨道上公正运行,其主要使命是监督制约权力,而非监督普通公民的遵法守法活动。  相似文献   
27.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记者: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以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载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册的.  相似文献   
28.
李君如 《理论前沿》2006,486(21):5-8
文章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科学内涵及现代化奋斗目标三方面论述了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分析了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29.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重大判断,是在深入认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出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在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反映,揭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特点,反映了当代中国国情的基本要求。这一重大判断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和拓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一个重大判断。  相似文献   
30.
随着我国公证工作改革的深入,公证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公证机构与主管司法行政机关存在的"不正常"联系仍然难以割断,改制后的公证处"换汤不换药",独立法人地位得不到有效维护,相互间的不正当竞争愈演愈烈的问题也突现出来,导致一部分人将产生问题的原因简单地归咎到公证机构体制改革以后形成的以事业体制为主、多种体制并存,以及公证机构由四级司法行政机关主管的格局上来,从而认为公证机构只能有一种体制,每个公证业务辖区只设一个公证处,并由县级设立和主管,这样就能维护公证处的独立法人地位,遏制住不正当竞争.因而提出在制定<公证法>时应明确规定:"公证机构在县(县级市)、市辖区设立,在不具备条件设立公证机构的县(县级市)、市辖区,可以在设区的市级地方设立."这实际上是在公证机构设置的问题上,对原有的<公证暂行条例>作了基本肯定,对国务院批准的<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方案>及司法部关于设立省市级公证处的有关规定作了基本否定.公证机构到底该怎样设置,成为公证界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也成为公证立法应慎重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公证机构的设置应符合公证制度本质属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