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01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22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权利不是法定的,它们不仅可能出现在宪法和法律之中,也可能包含在宪法的原则之中,但没有明确规定在宪法的条文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着各种宪法外的权利。本文对宪法外权利进行初步分析,明确其含义及其存在的原因,阐述其存在方式,并建议对宪法外权利进行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2.
为规范、统一裁判文书中所引用的修正前后刑法条文的表述,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在裁判文书中如何表述修正前后刑法条文的批复》(法释[2012]7号,以下简称《批复》),自2012年6月1日起施行。为便于司法实践中正确理解和适用,现就《批复》的制定背景  相似文献   
103.
徐爽 《政法论坛》2014,(3):153-161
一一百年前,美国宪法史名家、彼时刚晋升普林斯顿大学麦考密克讲座教授不久的爱德华·考文(Edward S.Corwin)在《密歇根法律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与司法审查原则》(下简称《马伯里案与司法审查》)。  相似文献   
104.
一些妨害公务案件在开庭审理时,虽然行为人妨害公务执行的客观行为的证据比较充分,争议不大,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案件被告人作无罪辩解,主要是行为人对是否具有妨害公务的故意以及执行公务的行为是否合法存在争议。因此,审理妨害公务案件,不能机械地套用刑法条文,而应当注意把握主观要件,审查行为人在主观上是否具有妨害公务的动机与目的,这是准确把握案件定性的关键。为了准确把握案件的性质,笔者认为,在审查妨害公务案件时,应当重点审查行为入主观方面的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5.
106.
《中国残疾人》2000,(2):20-21
  相似文献   
107.
我国人民法院裁判文书援引《宪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产生了人民法院在判决书中援引《宪法》条文的实例,宪法学界和司法实务部门对援引《宪法》的性质和作用有不同的看法。作者认为,我国人民法院在判决中援引《宪法》,虽然不是适用宪法解决案件,但援引《宪法》条文仍然对法律适用产生积极影响。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援引《宪法》条文,表明公民的某种权利是受法律保障的权利;或者表明人民法院选择法律适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08.
我国宪法典有着极其严密的逻辑结构,序言部分包括"历史""、经验""、概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正文部分包括总纲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学习和领会宪法,不能只停留在宪法条文上,还必须领会和掌握我国宪法的精神与原则。  相似文献   
109.
陈思琴 《前沿》2009,(2):133-136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国家对因其侵权行为给公民造成的精神损害承担赔偿的责任。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没有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通过比较研究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规定,并结合我国社会现行的立法和实践状况,提出在我国《国家赔偿法》中应建立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并为该制度的建构提供相应的立法建议和条文设计。  相似文献   
110.
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2007年底以前发布的有关司法解释(第七批)的决定》可以发现,[2001]25号司法解释在被废止之前,就已经被停止适用了!而废止的理由既不是通常的情况已变化,不再适用,也非与新的法律冲突或者被新的司法解释所替代,而是社会上关于人民法院审判案件不再援引宪法条文的传闻。其理由可能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发布前未预见新闻媒体将齐玉苓案放大为宪法司法化第一案,因其所引起的巨大社会反响而措手不及,或可能是其没有以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