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1篇
  免费   41篇
各国政治   24篇
世界政治   5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28篇
法律   60篇
中国共产党   85篇
中国政治   120篇
政治理论   23篇
综合类   10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71.
蔡梦婷 《新民周刊》2015,(47):99-99
11月18日,中骏置业第二总部及FUNWORK入驻上海虹桥庆典,于上海中骏广场圆满落幕。中骏置业董事局主席黄朝阳先生表示:中骏将以上海为中心布局长三角,凭借虹桥交通枢纽优势,打造中骏第二总部,未来将实现双总部运营。  相似文献   
672.
本文提出了一种区域分裂合并与背景剔除相结合的安检包裹X射线图像分割方法,该方法主要针对包裹图像中出现的爆炸物被其他物体遮挡的情况。首先利用分裂合并方法对包裹图像进行区域划分,然后通过背景剔除,再将属于爆炸物的多个区域进行再次合并,从而达到准确分离爆炸物的目的。  相似文献   
673.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历了"平靖进程",具体体现为:"大国罕有战事""国家罕有消亡"。本文融合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国际安全研究,展示二战后的技术变迁改变了大国的"意愿"与"能力",支撑了世界政治新变化。在马尔萨斯时代,由于技术水平低下,生存物资稀缺,生存保障匮乏,人类面临持续的安全难题。二战后,技术发展影响了当代大国的"意愿"与"能力",让世界政治呈现新变化。技术变迁给大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让大国使用武力征服的意愿降低;同时,随着技术变迁,尤其是在"核革命"后,大国确保自身安全的能力更强,使得"大国罕有战事"。得益于技术变迁,大国利益半径扩大,即便距离遥远地域的变化也与自身息息相关,大国保障遥远海外利益的意愿提升;同时,技术变迁扩大了大国的权力投射,让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保障体系稳定的能力更强,致使"国家罕见消亡"。随着技术变迁,世界政治已呈现出很多与传统智慧不同的方面,孕育国际交往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674.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由于实行激进的经济政策,俄罗斯的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综合国力下降,与原苏联超级大国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当今的俄罗斯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上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是因为一流的“核威慑”能力使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没有改变。核在俄对外政治、经济、军事和对内权力的争斗中成为致命武器。  相似文献   
675.
目的在前期动物实验基础上,结合电击死人体尸检病理组织学观察,确定电击死鉴定最佳的组织取材部位。方法选取23例明确"手-足路径"电击死者,明确死于交通事故颅脑损伤和冠心病猝死者各10例为对照组。所有案例提取双腕上前内侧、双踝上后部等部位软组织,观察并分析其骨骼肌(Sk MCs)和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ASMCs)的核轴比变化。结果 23例电击死案例,年龄19~59岁,男性19例、女性4例;高压电击死3例,日用低压电击死20例;7例出现典型电流斑(31.18%);5例出现胸膜电击纹(22.7%)。电击死组的前腕、内踝的Sk MCs和ASMCs细胞核拉长、扭曲,呈波浪样、栅栏状排列,其核轴比与对照组相同部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且ROC曲线分析,Sk MCs和ASMCs的核轴比的诊断临界值为分别4.84、3.81。结论在"手-足路径"电击死的最佳取材部位应为机体电流路径中最狭窄位置,即腕、踝部位,该部位Sk MCs和ASMCs细胞核的极向性拉长、靠近呈串珠状或直线状排列,为最具特征性和诊断价值的电损伤形态学变化。  相似文献   
676.
肥胖是目前众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针灸治疗肥胖疗效肯定。针灸可有效减轻体质量和改善葡萄糖和脂肪代谢紊乱,其中中枢调节在针灸减肥中具有重要作用。针灸治疗肥胖的中枢机制不仅包括对传统的“摄食中枢”和“饱食中枢”的调控,还与下丘脑中的多个核团、多种神经细胞、神经递质的异常及中枢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677.
目的 探究雄黄主要成分二硫化二砷(As2S2)对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的作用及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方法 〖JP2〗采用CCK-8、平板克隆形成和细胞划痕实验探究As2S2对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及TNBC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4D-label 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挖掘As2S2抗TNBC的潜在干预靶点酸性核磷蛋白家族成员32A(acidic nuclear phosphoprotein family member 32A,ANP32A);慢病毒感染法构建ANP32A过表达敲低细胞株,探究潜在靶点ANP32A对As2S2抗TNBC作用的影响;蛋白质免疫共沉淀和Western blot实验探究As2S2是否通过ANP32A调控TNBC细胞H3乙酰化。结果 As2S2对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影响甚微,但显著抑制TNBC细胞增殖和迁移,且呈剂量依赖性;4D-lable 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促癌因子ANP32A被As2S2显著下调,且ANP32A表达影响As2S2在TNBC中的抗增殖和迁移效果。As2S2能下调ANP32A的蛋白水平,抑制乙酰转移酶抑制剂复合物亚基的招募,增加H3乙酰化水平。结论 As2S2通过下调ANP32A蛋白调控TNBC细胞中H3乙酰化,抑制TNBC细胞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678.
目的 观察纳米制姜黄素(PURCUMIN )与普通姜黄素(Curcumin 95%)的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及体外抗炎作用。方法 分别灌胃给予200 mg/kg的PURCUMIN 和Curcumin 95%,观察两者在SD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并计算相对生物利用度以评价PURCUMIN 的制剂优势。利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体外模拟炎症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模型。以关键炎症因子水平、关键炎症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及核因子-κB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nuclear factor-κB,IκB)/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评价两种姜黄素制剂在不同给药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下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 在相同给药剂量(200 mg/kg)下,PURCUMIN 相较于Curcumin 95%在大鼠体内的暴露量增加了17.5倍。姜黄素能有效抑制TNF-α刺激引起的内皮细胞炎症,且PURCUMIN 的抗炎效果更为显著。在相同干预时间下,低浓度(1 μmol/L)的PURCUMIN 即可显著降低细胞培养上清中前列腺素E2、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的水平(P<0.05),抑制环氧合酶-2、MCP-1 mRNA表达(P<0.05),抑制IκB/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P<0.05),其药理作用与高浓度(10 μmol/L)Curcumin 95%相当;在相同干预浓度下,PURCUMIN 在2 h时即可显著降低上述炎症因子水平,抑制IκB/NF-κB信号通路激活(P<0.05),其药理作用与Curcumin 95%干预4 h时相当。结论 PURCUMIN 在较低浓度、较短时间即可发挥较好的抗炎作用,这可能与其显著提升的生物利用度有关。  相似文献   
679.
目的观察肝豆汤合驱铜疗法对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共纳入135例WD患者,在二巯基丙磺酸钠强力驱铜治疗及青霉胺和二巯基丁二酸维持驱铜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肝豆片。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分别采用WHO生活质量简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观察总体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135例WD患者治疗后WHO生活质量简表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得分均显著提高(P0.01)。135例WD患者中,临床痊愈5例,显效33例,有效88例,无效7例,恶化2例,无死亡病例,总有效率达93.3%。结论肝豆汤口服合驱铜治疗可以明显改善WD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80.
目的 观察芪红通络颗粒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芪红通络颗粒高、中、低剂量(10.8、5.4、2.7 g/kg)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各组大鼠术前连续3d、术后连续2d灌胃给药,每日1次.术后72 h采用Longa法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比色法测定脑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 peroxidase,GSH-Px)活力,Western blot法测定脑组织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 related factor 2,Nrf2)和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 1,H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芪红通络颗粒高、中、低剂量组脑梗死体积显著缩小(P<0.05);高、中剂量组神经行为学障碍症状明显减轻(P<0.05),脑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减轻;高、中、低剂量组脑组织中MDA含量明显降低,SOD和GSH-Px活力明显增加(P<0.05);高、中剂量组脑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芪红通络颗粒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产生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