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42篇
中国共产党   93篇
中国政治   129篇
政治理论   55篇
综合类   5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梁启超出身于半耕半读的封建家庭,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为什么会走上变法维新的道路.他少年时代的思想有哪些要求改革现实的痕迹.而这些思想又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为了寻求答案,本文试图从他少年时期的思想认识、生活实践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32.
白绍达 《学理论》2010,(26):167-168,184
面对国势衰落、民族危亡的形势,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梁启超,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倡导教育救国、教育兴国,主张废科举、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主张建立近代学校教育制度,高度重视师范教育与女子教育。同时,梁启超突破了洋务教育人才观的思想局限,提出了培养具有近代政治意识和道德品质"新国民"的教育目标。梁启超在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3.
今人皆知梁启超的文章,文采逻辑均过人,却不知梁启超的“家书”,亦情深意重,感人万分。先挑一封最具戏剧性的信“以飨大家”。  相似文献   
34.
在很多人看来,证婚人在新人婚礼上所宣读的"证婚词"应该是带有祝贺、祝愿、祝福之类的"美言善词"。然而,在中国近代史上却有一份堪称旷古绝今的"证婚词"——它不仅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一则盛传不衰的佳话,也为今人的婚恋生活  相似文献   
35.
“少年强,则中国强。”细世纪初,梁启超发出的呼喊,至今回荡国人耳畔。“少年强”靠什么?靠教育。教育强,则少年强;少年强,则国家强。在梁启超所处的时代,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理想。而今天,我们正在把教育强国的理想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36.
黄波 《同舟共进》2008,(6):47-49
新科举人于府衙赏花,吟诗作画,有画牡丹者,有画荷者,有画菊者,熊希龄则画了一株棉花。画史上何曾见过以棉花入画?他不动声色,在留白处题写了"此君一出天下暖"七个字——熊借棉花言志,震动全场。  相似文献   
37.
刘立祥 《湖湘论坛》2008,21(5):51-53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主将。他的散文成就为世人称道,但其诗词创作却鲜为人知。其实,梁启超的诗词创作也是富有成果的,其中反映儿女之情和述志抒怀的诗词作品,更值得品味。  相似文献   
38.
王元 《各界》2010,(12):38-41
权威的历史书籍《剑桥晚清中国史》中,梁启超名字的出现频率超过任何一个帝后、权臣、学者。对后世学者来说,用“改良派”来概括梁启超的一生实在是太过片面。这个人物被研究了近百年,仍然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梁启超终身不断学习,学术范围遍及国学、史学、文学、政治、法律、哲学、经济、美学、新闻、伦理、宗教等等方面。  相似文献   
39.
姚宏越 《传承》2009,(3):32-33
胡适一生乐善好施,宽容大度,待人开诚布公,开风气不畏俗念,上至家国元首,下至街头小贩,他们无一不被胡适的交际魅力所感染。  相似文献   
40.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90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以梁启超、林长民、熊希龄、汪大燮等人为代表的研究系,在五四运动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一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这样的现象,显然是不符合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的。鉴于这种现象,很有必要对90年前的这段历史,重新进行考证与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