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42篇
中国共产党   93篇
中国政治   129篇
政治理论   55篇
综合类   5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梁启超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徘徊于中西之间、摧陷除旧,廓清布新及离异后的回归三个阶段。了解梁启超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程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其文化民族主义,并以之为指导,更好地为今天的文化转型服务。  相似文献   
72.
孙中山梁启超有关“社会主义”和“苏俄模式”论争中 ,两人的主张、政治风格虽有区别 ,但都提出了自己的“社会主义”见解 ,也由于共同的时代背景或原因 ,又都对“苏俄模式”表现了一种否定。  相似文献   
73.
徐小军 《前沿》2002,17(11):157-161
梁启超一生 ,思想“流质多变”。一方面是由资产阶级动摇不定的阶级本性决定的 ,另一方面无不与上世纪初国内外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有关。为期一年的欧洲游历对梁启超的影响巨大。欧游归来后的梁启超政治思想上虽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并提出一系列新的救时药方 ,但始终没有脱离改良主义的窠臼。  相似文献   
74.
贯穿梁启超思想历程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其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在他的自述中随处可感觉到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梁启超的民族主义观念并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而是有一个民族主义观念逐步转变的过程:小民族主义到大民族主义,天下主义到民族国家主义。  相似文献   
75.
李云贵 《政府法制》2012,(15):21-21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贤妻鼓励其纳妾,他却三拒红颜,他的婚姻和爱情充满着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76.
何映宇 《新民周刊》2012,(21):68-69
两千多年后,面对这尊被贴上无数金箔的孔子像,要直视最底层的容颜,谈何容易。但至少,少一些盲目的崇拜,多一些钱宁、马原、李零那样用自己的眼睛来看待孔子的努力,都值得肯定。都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是这半部《论语》,你是否真的能明了其真义?  相似文献   
77.
於世海  何叙 《求索》2011,(11):171-173
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开拓者,对中国法学做出了杰出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法学思想是中国法制迈向现代化的明镜,给人以深刻启迪。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是中国最早较为系统接受和介绍欧美近代法学思想的人,其法学思想和实践也是伴随维新运动而展开的。梁启超教育法学开启了近代中国之“新民”教育,为国民思想之开化和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之立法点亮了启蒙之灯,其体育法学思想更是为近代中国国民性之重建做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梁启超从不同角度阐述并提出了诸多教育法学思想,成为当代中国教育法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渊源。  相似文献   
78.
The authors of this article believe that all sectors should play an active role in supporting serious,mature discussions about how to improve bilateral relations and expand areas of cooperation based on mutual acknowledgement of differences and disagreements.Regular face-to-face contact at all levels is also necessary.  相似文献   
79.
周媌 《政府法制》2014,(23):16-17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发表了《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认为“觇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而“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报刊是国之耳目喉舌,若无耳目喉舌便是“废疾”,“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他看到了现代报刊对民间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0.
施立松 《各界》2014,(6):95-96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往往站着一个默默付出全部的女人。中国近代史上大师级人物梁启超背后的那位女人,梁启超从不曾公开叫过她的名字,即便在给家人或亲朋的信中提及她,他也只称她“王姑娘”或“三姨”。其实她有个好听的名字,而且还是他给她起的——王桂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