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42篇
中国共产党   93篇
中国政治   129篇
政治理论   55篇
综合类   5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梁启超积极从事思想启蒙运动,认为乐学是精神教育之一要件,倡议音乐教育立于幼学,军歌、学校歌是中国文学复兴之先河,音乐教育可培育国民品格、陶冶性情和振奋精神。梁启超的音乐教育思想启蒙了沉睡的中国人,推动了中国音乐教育的近代化,在近代音乐教育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2.
施立松 《党课》2014,(6):77-79
6岁时,她作为陪嫁,跟随时任京兆公李朝威的掌上明珠李惠仙嫁到梁家。风华正茂、才气纵横的梁启超嫌她的名字王来喜太恶俗,随口改成王桂荃。她虽不明白桂荃和来喜有什么不同,却满心欢喜,  相似文献   
83.
严复的西学译介透露出治体论语言和思维的系统性影响,以"治制"对接西学中的政体,同时显示出政制化、法治化作为主导逻辑成为现代政治思维的重心。这导致了治体论的概念重塑和理论重组,治道与治人的比重大为降低,制度和组织维度得以强化。礼作为治理模式被吸纳到君主政体之中且居于次要地位。政体论经由严复和梁启超的启蒙学术奠定了现代地位,而治体论则在他们的晚期立国思维中生机再现,《先秦政治思想史》的礼法重估蕴涵了共和谏言的丰富启示。钱穆顺其遗绪将礼法新说和治体论推至新境,始于以法治为中心的政体论阐发,归于推重礼治而反思法治,并确立了以礼治涵括法治的立国主导取向。治体论传统在现代转型以来为先贤阐发礼法新说提供了思想脉络和资源,有助于再思国家治理传统及其秩序机理,从而形成兼具传统智慧和现代活力的中国政治学话语。  相似文献   
84.
梁启超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第一,在其文化民族主义思想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合群归属感.第二,具有牢固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与开放的文化心态.第三,梁始终以光复中华文化为己任,保存国粹的坚定立场的不曾动摇.第四,具有明显的融合新旧,贯通古今,合璧中西的文化整合倾向.  相似文献   
85.
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梁启超是一位高产的、百科全书式的大思想家,他的宪政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重要的成分之一。梁启超宪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源于西方的进化论、民约论和分权学说,其宪政思想之核心在于废专制、兴民权、立宪法、分三权而立宪政。  相似文献   
86.
梁启超从近代化的视角阐释民权学说 ,震撼了闭关自守的中国 ,使之成为戊戌维新的精神动力。他把“以群术治群” ,作为民权思想的核心 ,奠定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理论基础 ,试图实现政治体制近代化。他倡导开民智、新民德、提高民族素质 ,促进人的近代化 ,具有兴民权的长期效应。  相似文献   
87.
《研究与实践》2009,(1):F0002-F0002,F0003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学术大师。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一生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梁启超1915年定居天津,在这里策划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梁启超生命的最后十余年中,在其故居和“饮冰室”书斋潜心学术研究、治学、读书,著述颇丰,为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8.
陈明远 《法制博览》2009,(19):55-56
清末一代重臣李鸿章(1823—1901)在代表清廷于北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以后,于阴历九月二十七日(公历11月7日)抑郁病逝,享年78岁。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当政期间,曾通过各种途径聚敛了可观的财富。清末士大夫流传一副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讽刺的就是李鸿章(合肥人)、翁同稣(常熟人)的富有。  相似文献   
89.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人权语词在中国的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百年前的1908年,清朝政府在各种压力之下,权衡利弊,颁行了《钦定宪法大纲》,从而开创了中国立宪之路,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的宪政之路。但是,宪法、宪政毕竟是舶来品,在与中国特定国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了种种的理论上的激烈争论;亦在实现宪政之路上出现了种种的曲曲折折。当然,中国要实现宪政、必然要实现宪政,这是历史之大势,浩浩荡荡,奋勇向前,应当是毋庸置疑的。在《钦定宪法大纲》颁行一百年之际,反思清末的立宪与中国的宪政之路,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90.
一般以为,在中国第一次把马克思介绍给国人的人是梁启超。1902年10月16日,《新民丛报》出了第18号,其中发表了梁启超的文章《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该文介绍了马克思及其社会主义学说。梁启超为介绍马克思入中国第一人的说法来源于毛泽东。1945年4月21日,他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