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18篇
中国政治   21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福建党史月刊》2014,(17):30-30
正1940午1月,梁实秋以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身份,参加了"华北慰劳视察团"。该团原计划抵达西安后访问延安,毛泽东致电参政会,对慰劳视察团"甚表欢迎",但对团中的"余家菊和梁实秋,本处不表欢迎"。视察团遂取消延安之行。两次论战上世纪20年代末,由于对卢梭的看法不同,梁实秋便与鲁迅在报刊上发表过针锋相对的文章。使得鲁迅与梁实秋矛盾深化的,则是梁实秋读了鲁迅从日文转译的苏联卢那察尔  相似文献   
52.
梁实秋老先生说:"饮食一端,是生活艺术中重要的项目,未可以小道视之。"当今时代,吃不仅不是小道,还成为了显学。把"吃"谈得头头是道,就"像一支上等哈瓦那雪茄烟,可以挂在嘴边卖弄"。  相似文献   
53.
管颖超  程丽君 《前沿》2010,(18):118-121
1938年12月1日,原新月社的主将梁实秋担任《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的主编时发表的一篇《编者的话》,引起了文学界的义愤,由此引发了“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编者的话》表明,粱实秋未能随着时代的巨变调整自己的文学观念,自然难免同大后方文学界发生某种程度的冲突。各自倡导的文学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了这一场规模不大,但却相当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54.
庄恩岳 《今日浙江》2011,(12):61-61
庄周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生命是非常短暂的,我们必须珍惜。梁实秋说:"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惜他的时间。"台湾作家张晓风说:"在生命高潮的波峰,享受它;在生命低潮的波谷,忍受它。  相似文献   
55.
曾晖 《廉政瞭望》2013,(3):20-21
曾经有这样一个段子:几个朋友一起喝茶。甲感叹:"今天又挨领导骂了,心理不是滋味。"乙附和:"我也经常被领导骂,感受都是一样的。"丙补充:"只要受人领导,谁没领教过挨骂?不足为奇。"兄弟仨都说自己习以为常,但终究有一事不解——领导为什么爱骂人呢?该出口时就出口著名文学家梁实秋曾在《骂人的艺术》里写道:"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不骂人的人。骂人就是有道德观念的意思,因为在骂人的时候,至少在骂人者自己总  相似文献   
56.
梁实秋与第一位妻子程季淑举案齐眉50年,1972年,在美国西雅图,老两口幸福地安度晚年。谁知安乐的日子不长,一件祸事猝然降临到他们头上。  相似文献   
57.
徐世强 《党史博采》2008,(12):45-45
<正>上世纪40年代,梁实秋曾被毛泽东两次点名提起过。一次是1940年初,梁实秋欲随"国民参政会华北慰问视察团"访问延安,被毛泽东点名予以拒绝,认为梁"拥汪主和,与本党参政员发生激烈冲突,如必欲前来,当飨以高粱酒小米饭",视梁实秋为不受欢迎的人。另一次是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把梁实秋作为替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提出来。  相似文献   
58.
梁实秋的散文善于从司空见惯的生活百态、日常现象出发,以独特的眼光“了解人生,发掘人性。”重新解读梁实秋的散文,就会发现人文观照是他全部散文创作的主要特征。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闲适冲淡的人文关怀;随缘适意的人生价值;人性抒写的历史缺憾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9.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传统文人气质很浓的诗人兼学者,他喜欢夜间上课。在西南联大任教时,他经常到教务处交涉将他上午的课移到晚上。晚间上课很安静,待讲到兴致盎然时,他便一再延长下课时间,有时不到”月出皎兮”不会下课。  相似文献   
60.
人文历史     
《云岭先锋》2015,(4):47-47
鲁迅的遗言鲁迅先生逝世前,在病榻上完成了散文《死》,并在该文稿上立下了遗言: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忘记我,管好自己的生活——倘不,那真是糊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摘自《科海故事博览》梁阁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