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12篇
  免费   51篇
各国政治   163篇
工人农民   102篇
世界政治   248篇
外交国际关系   248篇
法律   511篇
中国共产党   1168篇
中国政治   1993篇
政治理论   359篇
综合类   47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428篇
  2013年   506篇
  2012年   541篇
  2011年   896篇
  2010年   703篇
  2009年   405篇
  2008年   268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178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18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近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湖北省文学艺术家联合会、中共武昌区委、区政府联合主办,武昌区委统战部负责联系、协调的首义碑林开园仪式在武汉市举行。武昌区委统战部还邀请了熊晖等10名辛亥后裔参加了开园仪式。  相似文献   
252.
胡玥 《人民公安》2011,(10):10-17
不想写了,不行,你开价吧,一个故事要价高达50英镑,<海滨杂志>的编辑答应了. 又不想写了,不行,你开价吧,12个故事1000英镑,没问题! 实在不想写了,柯南道尔把福尔摩斯推下了山瀑——在作品中.读者愤怒了,谩骂、威胁、恐吓,终于,柯南道尔受不了了,福尔摩斯又起死回生. 这段100年前的偶像与粉丝公案,见证了侦探推理...  相似文献   
253.
熊坤静 《党史博采》2014,(12):55-58
李准是我国亿万农民最熟悉和热爱的蒙古族优秀作家,也是当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同时在小说和电影两个领域都卓有成就的杰出作家。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中,他共创作发表长、短篇小说50多篇(部)、散文集两部和电影文学剧本20余部。其中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湎世后,反响强烈,影响广泛,成为我国最早反映土改后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文学作品。它描写的是农民张栓因为倒卖“牲口”而欠了账,想卖掉土改时分的土地,再用还债剩下的钱去继续做生意;  相似文献   
254.
中秋寄语     
《人事天地》2011,(9):39-39
岁月数着日出日落,送走酷暑迎来清秋,落叶在秋风中化作蝴蝶满天飞舞,浓浓的桂花把秋天开满温馨。  相似文献   
255.
某企业举办了一场"迎国庆60周年"征文比赛,我有幸受组委会之邀担任评委。征文活动得到了广大文学爱好者的积极响应,应征稿件如雪片般飞来。我和其他四位评委认真地阅读着每一篇来稿。其中,有一篇来稿引起了我的注意。说实话,他的作品并不是什么上乘之作,构思一般,文字并不优美,倒是他附上的一封来信非常感人。  相似文献   
256.
江畔听雨     
东望武昌云楞楞,西望巫峡路悠悠。第一次和长江依偎得这么近,站在十楼的阳台上,可以看到几百米外浩瀚的江面。长江的水日夜奔流。每天晚上在江风吹拂下酣然入睡。每天早上被江面上悠长而浑厚的汽笛声唤醒时,我会习惯性推开窗户迎接江畔吹来的凉爽而潮湿的风。  相似文献   
257.
董诗顶 《人民论坛》2014,(6):203-205
在中国学术向近现代转向的过程中,功利性强的社会应用性增加,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现实所决定的。同样,革命文学的突起也是如此,其文学形式并没有取得革命性的成果,但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改变社会现实的努力,为后来现实主义的兴起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258.
借调式写作     
冯骥才 《民主》2014,(4):50-52
<正>1977年的春天,那是"文革"后第一个春天,忽得消息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领导要从北京来天津见我和李定兴,李定兴是我第一部长篇小说《义和拳》的合作者。我听了发懵,甚至弄不清是好事还是坏事。那年头,我从没碰过好事,全是坏事。有两件还是天塌下来一般的大坏事。一次是1966年那场全社会的十二级政治大地  相似文献   
259.
1977年夏,山东,天气炎热。北京作协的张守仁、王世敏和章仲锷在一个文联会议的间隙,跑到会场外的树荫下纳凉、聊天。闲谈中,三人都预感到一个文学的潮流正在逼近。十年动乱中历经曲折的作家开始纷纷从下放的农村返回城市,他们一定迫切想把积累多年的生活感受用文学的方式宣泄出来,因此需要一个平台让他们的作品得以发表。  相似文献   
260.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