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7篇
中国共产党   18篇
中国政治   32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2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研究和辨析谬误,是逻辑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有关谬误的研究在国外自古以来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得到了极大发展,但在国内,谬误论研究的发展则较为缓慢,其理论水平和重视程度都有待提升。西方逻辑学之父亚里士多德十分重视谬误研究,并写出了专著《辩谬篇》,他对谬误的研究对我国的谬误论研究会有启发和借鉴作用。对亚氏的谬误论的探析能够使人们重视对谬误的研究,从而使我国谬误研究继往开来、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82.
经济活动离不开具体的现实生态环境,资源的有限性是一切经济活动展开的前提和限定条件。新古典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对给定的资源进行高效的配置,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的承受能力并不是它所关心的问题,经济学所犯的这种具体误置的谬误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加深了生态问题的严重性。新兴古典经济学对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关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少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要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张力,经济学典范就必须做一根本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83.
任何一种自然语言都存在歧义现象。歧义有其消极的一面,比如影响交际顺利快捷进行;但蓄意歧义是积极的,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如果运用得当就会产生巧妙的效果。蓄意歧义也是利用语音、词汇、语法结构和语境等几种手段来表达一种弦外之音,造成语言的幽默、机智、意味深长等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84.
陈水扁抛出两岸“一边一国”的讲话,落脚之语为台湾的前途要由台湾人民自决,“要认真思考‘公民投票’立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对此,陈在受到各方批驳后,又多次振  相似文献   
85.
郑若麟 《新民周刊》2012,(50):16-16
当不求甚解的外交官或记者写出谬误信息且广泛流传开来后,则往往以讹传讹、越传越"真"。我在法国出版的《平凡的中国人》一书中曾调侃地写道:与法国人聊上十分钟,他就会滔滔不绝地来告诉我中国到底是怎么回事!喜欢教训他人是某些法国人的天性。但我没想到的是,现在也有越来越多从未踏足法国的同胞,也来向我解释究竟法国是怎么回事!最近...  相似文献   
86.
倪盛俭 《学习月刊》2012,(8):115-117
引言 很多歧义现象由多义词造成.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和语义灵活性是当代词汇语义学的主要焦点。区分词语歧义(义项)是人际交往和语言工程的必须工作.涉及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87.
杨明 《江淮法治》2009,(2):38-39
2008年11月8日,由北京军区总医院制定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下称《标准》)在北京通过专家论证,网络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  相似文献   
88.
语用模糊和语用歧义是两种言语策略,在具体的讨论中把两者混淆起来的现象时有发生,通过语言结构的外围因素——视点来考察这两个策略,会使它们的生成原因及其之间的区别变得明朗起来。其区别表现在:语义边界的不同、语义确立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不同以及语义理解的方式不同。其在言语中体现着"礼貌原则"的语用顺应性、人价值观的趋好性和趋美性以及言语矛盾规律的艺术性等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89.
讯问笔录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对于警方获取证据、全面分析研究案情、定罪量刑、总结办案经验、检查办案质量等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办案实践中,讯问笔录制作时汉语语言的使用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我们应当准确使用汉语语言文字,提高讯问笔录的质量,提高公安机关的办案质量。  相似文献   
90.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公开审理制度予以了规定。其时点理应以"犯罪时"(即"行为时")为准,而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的相关司法解释却将其错误地确定为以"审理时"为准。这一谬误一直未受到有力的质疑,且最近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将这一谬误予以升格性的持续。该谬误源于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公开审理制度基本原理的模糊认识,迫切需要得到澄清和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