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5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42篇
中国共产党   48篇
中国政治   114篇
政治理论   22篇
综合类   3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231.
清末民初朝鲜移民我国东北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是朝鲜移民迁入我国东北地区的高峰时期.大批朝鲜移民的涌入曾在当时引起许多社会问题.本文试图从中国政府对朝鲜移民收容力的增强;朝鲜国内危机的催化;日本移民政策的驱使等三个方面探究朝鲜移民东北的原因.  相似文献   
232.
民国初期,为救亡图存,国家主义派围绕消除内外危机,根除国民劣根性,谋求近代教育发展,促进传统道德近代化,培育近代立国精神等方面论证了道德之于国家的时代价值。同时,他们系统诠释了道德与国家关系的理论识见,以爱国为近代国民的核心理念,培育近代理想人格,明确近代国民基本道德规范,实现道德救国途径等思想。欲藉此培育国民共同精神,建设中国新型近代国家。  相似文献   
233.
柴米油盐酱醋茶。燃料虽不起眼,却是开门七件事之首,更能决定一地的兴衰。民国初年的广州城,曾一度陷入燃料短缺的困境,几乎造成毁灭性的全省生态浩劫。北方烧煤,南方烧柴。粤人惯以柴炭为燃料,炒菜讲究炭炉猛火“够镬气”。只是民初广东人口大增,分布上更出现都会化的密集趋势,柴炭供应骤然吃紧。  相似文献   
234.
典当那些事     
芦红 《法庭内外》2014,(5):31-32
典当在中国已有1600年的历史,其兴盛于明清两季,衰落于清末民初,曾在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融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典当行业中涌现出很多新问题,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为此,笔者结合典当纠纷的典型案例,以案释法。  相似文献   
235.
清末民初,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封建帝制的垮台,以及西方近代文明的传入,山西传统婚姻文化开始出现新气象,在婚姻观念、婚姻礼仪等方面出现历史性变化。此种文化变迁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呈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推动了封建陋俗的彻底变革。  相似文献   
236.
江门喜以“五邑”自谓,当涉及历史文化时更为常用,问其缘由,才知道原来所辖的新会、台山、开平、恩平,旧称“四邑”,鹤山并入后就合称“五邑”了。初识这里的历史、城乡、山水、人物、风貌、物产,自问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如用一个字概括,则非“侨”莫属。  相似文献   
237.
汪毅夫 《台声》2014,(1):1-1
<正>我藏有连横墨迹《恭祝新禧》之复印件,特借《台声》一角刊出,恭祝各位新年快乐!我藏有中国同盟会元老冯自由《民国前海内外革命报刊调查》一文的剪报。冯老此文发表于1956年1月1日台北某报第7版。其文略谓:"中华民国之创造,归功于辛亥前革命党之实行及宣传二大工作。而文字宣传尤较军事行动为有力而且普遍。蒋观云诗云‘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诚至言也",并列"自乙未(1895)年以迄辛亥,海内外各地各种革命书报,约千数百种"。其中,有连横主笔的台南《台  相似文献   
238.
肖庆华 《传承》2010,(12):66-67
慈善事业既然以赈灾济困为己任,那么它的发展就离不开丰盈充裕的经费。为此,各地的慈善机构都很重视慈善经费的筹措。概括地说,清末民初慈善经费来源有官款和社会捐助两大类。社会捐助又有像移助糜费、义卖、义演、发行彩票、购买股票等新的筹捐方式。  相似文献   
239.
陈独秀一生参加和组建不少革命团体与政党。他的政党思想和实践有较长的演变过程,丰富多变。他对民初政党政治进行分析反思,完成从资产阶级政党思想向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转变。这种转变,对他领导创建共产党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0.
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传统仁爱思想与西方博爱思想融合而成的近代仁爱精神成为清末民初革命志士追求振兴中华,改造中国,走近代化道路的重要精神支柱。其历史价值甚多,最主要者有四:仁爱诉求是革命志士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同境界为革命志士的终极理想追求;尚仁爱国乃革命志士的现实政治目标;崇尚仁政奏响民主共和时代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