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5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42篇
中国共产党   48篇
中国政治   114篇
政治理论   22篇
综合类   3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弘之 《前线》2009,(8):40-42
1878年7月,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问世。清末民初,老北京集邮者渐多,他们对早期邮票的寻觅,使北京出现了一个新行当——邮商。  相似文献   
42.
书评     
《从华夏到中国》 本书是一系列历史快门的镜头,讲述了从殷周到清末民初的历史演变脉络,并兼及考察欧洲诸国的重要历史节点,将中国文明的演化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视野中,探讨历史上具有独特意义的人物、事件、思想,以此呈现出"从华夏到中国"的历史脉络——华夏各邦的塑造、从封建多国体系到官僚帝国、衰亡与重建、西欧秩序如何产生世界秩序、近代中国建构的若干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43.
民间的医疗保健在明清以来数百年台湾的开发历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有关台湾民间医疗保健的书籍资料相当稀少,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十分罕见.台北芦洲李氏家族辑存遗留下来的两本医书,一方面提供了清代以来台北淡水河流域乡村治病的众多方剂,使我们得以了解当时民间中医进行治病救人时所用的方法及其所关注的主要论说;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台北淡水河流域开发时期的乡村社会诸问题,有益于我们加深对于这个时期台北淡水河流域乡村社会环境的认识.  相似文献   
44.
清末民初,在欧风美雨的打击下,中国的佛教界遭遇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以及庙产兴学而造成的驱逐僧人、捣毁佛像、没收寺产的严重危机,于是,一些有时代感的高僧大德,发扬大乘佛教救世精神,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展佛教界的自我革新运动,在思想上,他们亦逐渐由维新而倾向革命,其中如宁波天童寺住持八指头陀及其戒弟子太虚法师,今将他们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活动论述于下。  相似文献   
45.
民初法学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其一枝独秀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客观原因 ,对正在兴起中的法制现代化起着促进作用 ,这是它的积极方面 ,也是它的主流。但是 ,民初法学教育的发展也出现了偏差 ,存在着种种弊端 ,对我国法制现代化的发展起了一定的阻滞作用。这充分表明 ,民初法学教育改革并非一蹴而就 ,我国法制现代化是在曲折中前行的。  相似文献   
46.
清末民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形成了3种不同的文化教育:封建地主阶级的旧文化教育、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教育和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清末民初的辽宁教育也不例外.同样存在着这3种不同的文化教育。而且.还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47.
清末民初,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自然灾害的频繁,再加上外国资本主义对自然经济的破坏,中国农业日趋衰败,这从根本上制约和阻碍新式工矿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改变这种状况,使农业振兴,必须使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和耕作方法,而这又以农民识字、有文化为前提。除了让农民识字外,他们还主张兴办农业教育,设立各级农业学校,培养农业专门人才,学习和传播农业知识。  相似文献   
48.
越来越多的西方报人预测并认同:未来报纸的模样势必走向小报型,而这也是未来报纸发展重要趋势;其实不用等到未来,在今天,我们已看到,这场报型变革正在席卷西方报业市场——上个世纪末期,英国和澳大利亚开始将区域性的大报版面变小,拉开了严肃大报瘦身的序幕。自2000年开始,欧洲法语国家的报纸开始响应报型变小的趋势。特别不寻常的是英国著名的全国性日报《独立报》,于2003年9月在发行大报的同时开始向市场投放小报型的《独立报》。到次年5月,读者就只能阅读到小报型的《独立报》。2003年11月,有着218年历史、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大报《泰晤…  相似文献   
49.
李明伟 《桂海论丛》2004,20(6):84-87
清末社会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政治群体,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同盟会及其他进步社团,吸收了西方民主共和的新思想,形成了反封、排满、批判传统文化的革命政治文化,并利用舆论工具迅速传播,发挥了变革政治体系的功能和作用,对清末民初政局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0.
齐悦 《同舟共进》2021,(4):42-45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组织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在短短三个月内,颁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法令,社会面貌为之一新。国家政体已自专制变为共和,掌理全国教育行政的机构由学部改为教育部。教育总长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孙中山1月2日出席各省代表会时依照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提出各部总长人选,教育总长为章炳麟,因遭代表会反对,改提蔡元培,遂获一致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