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5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42篇
中国共产党   48篇
中国政治   114篇
政治理论   22篇
综合类   3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清末民初,正值天下大变之时,胸怀天下与苍生的知识人们迫切需要从各类书籍中觅得救世良方。较之古人,其读书习惯遂多了一分时代的属性。以梁启超为例。作为彼时思想传播的领头羊,他的笔锋常常自带“魔力”,深深影响了一众青年学子。  相似文献   
52.
宋教仁是20世纪政治史上一颗最耀眼的流星,作为同盟会的要角,中部同盟总会的核心人物,国民党的实际领袖,在辛亥革命前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1911年秋天到1913年3月他被暗杀,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如流星一般划过了中国的夜空。  相似文献   
53.
程丽红  叶彤 《东北亚论坛》2011,20(4):123-129
近代日本来华民间报人是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群体。与近代西方来华报人出于宗教或者商业的目的截然有异,日本报人大都秉持着"报纸报国"理念,虽以民间立场相标榜,却有着深厚的官方背景,对政治的介入较比西方报人更深。与近代早期来华那些充当了文化侵略"不自觉的工具"的欧美传教士不同,他们有着清醒的殖民文化意识,主动配合政府的扩张策略和军方的军事行动。作为《盛京时报》的著名主笔和总编,菊池贞二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自身独特的出身、学习经历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造就了菊池贞二式的文化殖民者;浓厚的侵华意识、武力崇拜及孤傲的文人立场,构成了菊池贞二式的文化取向和思想个性,亦成为整个日本侵华报人群体的精神缩影。  相似文献   
54.
清末民初时期,得益于开明风气与正规医学教育的引进,广州形成了全国人数最多的女西医群体。她们有效地为女性减除病患,保护产妇胎儿的生命安全,提高妇女儿童的身体素质,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也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做出多方面的贡献,并为提升女性社会地位、争取男女平等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55.
56.
清末民初出版业态的变革引发思想文化传播的革命性变化,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日本和法国是清末民初马克思主义向国内传播的两个重要渠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历经了从零碎译介到选择性传播的转变,部分马克思主义术语实现了跨语境转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体是多元的,传播者因政治立场和目标不同,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有差异。总的来看,阶级斗争学说和政治经济学说被译介的要早一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因此存在“梯次传播”的现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主体意识的觉醒,为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改变孕育了新动力。  相似文献   
57.
<正> 在距今近九十年的清末民初,当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发生民刑事纠纷时,法院是如何处理的?其依据的原则是什么?当时的中国人包括在华的外国人对这种诉讼活动是一种什么态度?等等。《华洋诉讼判决录》一书对此作了很好的回答。它用一份份真实的判决书,向我们显示了一幅当时中国人与外国人打官司的生动图景,为我们了解近代中国在华洋诉讼活动中法律运行乃至整个司法制度运行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58.
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讲 ,就是一个资本主义化的过程。但与中国内陆其他省份相比 ,四川社会的早期现代化极具典型意义。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大背景下 ,由于外力作用 ,清末民初开始的四川社会早期现代化呈畸型方向发展 ,严重加剧了社会内部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活脱脱地折射出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近代中国。  相似文献   
59.
“社会———国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术界探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演变的一个新视角,所谓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也随之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受到关注的课题。本文主要考察清末民初社会与国家的发展演变,阐明清末民间社会的发展变化,已体现出了一系列新的时代特征,在各方面显著拓展了社会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功能。特别是到20世纪初期,一个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新的民间社会雏形已初显端倪。这种新型民间社会雏形的出现,并不单纯是社会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变化,尤其是清政府推行“新政”所产生的客观影响,为新型民间社会雏形的孕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在清末民初,社会与国家都出现了新的发展演变,相互之间开始建构一种新型互动关系机制,并对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60.
民初活跃于中国历史舞台上的议会民主政治因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全相背离 ,再加上中国皇权主义思想的深远影响 ,作为激进民主主义思潮产物的议会民主政治不可能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