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5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42篇
中国共产党   48篇
中国政治   114篇
政治理论   22篇
综合类   3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观弈闲评》体现了宪法顾问有贺长雄对民初立宪的理论及政体构想,但背后蕴藏有更深层次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他对民初立宪的种种设想,实际上不过是将民初立宪的政体参照视线,从共和制国家转移到君主制国家上,而且是将明治立宪作为效仿的对象。这些理论和原则,在他早年建构起来的宪法学理论体系中可以清晰地找到对应的原型,还可以进一步追溯到他宪法学启蒙老师石泰因的理论学说中。由于明治立宪20世纪初以来的走向,愈来愈偏离他心目中的立宪期待,于是他将这套理论及政体构想经过一番乔装打扮,寄托在了民国初期立宪上。  相似文献   
62.
民初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宜的教育形态。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有力地冲击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观念,使男女平等等思想得以提倡和确认,改变了人们对妇女的偏见,使女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相似文献   
63.
熊洪斌 《当代贵州》2012,(36):38-39
笔山书院孕育一代人才,书院弟子中,经由笔山书院,以公私费用出国留学者,在清末民初达30多人,是全省之冠。  相似文献   
64.
王栋亮 《前沿》2014,(1):204-206
同盟会民族主义政纲的缺陷,造成了革命党人的短视,涣散了革命意志,使其很难成为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导致南京临时政府没有足够的力量向基层政权渗透,削弱了革命党人的权威性,决定了他们不能有效地实现对财政的掌握,从而严重影响了地方良性秩序的实现。社会秩序的失范,造成了地方工商业者与政府的离心离德,又加重了地方政权乃至南京临时政府的执政压力。诸多不利因素逼迫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交出了政权。  相似文献   
65.
张謇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前驱。民国初年,以张謇为首的地方实业家在苏北沿海掀起了垦殖大潮和移民大潮,有力地推动了苏北的现代化进程。苏北沿海移民大潮形成的外因是垦殖大潮对劳动力的需要,内因是移民组织过程中各方面因素产生的综合作用。以张謇为首的苏北实业家的民本思想、开放意识以及根据实际状况对移民过程中复杂问题所作的周密思考和明智决策是移民大潮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66.
蔡葩 《新东方》2009,(8):22-24
近代新加坡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进入20世纪以后,新加坡华人华侨大量接受了来自中国内地和沿海地区文化的影响。清末民初,新加坡就成为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东南亚活动的中心之一。当时的孙中山多次到新加坡活动,并于1906年2月亲自主持成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陆续入会的新加坡华人达400多人,  相似文献   
67.
谭斌  胡波年 《求索》2010,(8):247-249
民初婚姻家庭观念变化较大,表现为反对包办婚姻,提倡婚姻自由;反对繁琐婚俗,提倡新式婚礼;反对休妻纳妾,提倡一夫一妻;反对封建贞操,提倡女性自由;甚至提倡废婚毁家。婚姻等级制度开始打破,婚姻礼仪呈现多样性和并存性;礼仪趋于简化,花费趋于俭朴;扬弃传统,趋向西化。家庭规模也由大变小,传统家庭关系开始松动,传统家庭功能削弱。这一时期的婚姻家庭变革具有严重的不平衡性,理论的先行性与实际的滞后性,并表现为新旧杂陈。  相似文献   
68.
孔繁岭 《春秋》2009,(6):18-21
山东最早的留美学生是石锦堂.近代史上.中国政府第一次有计划地大规模向海外派出留学生.为著名的幼童留美。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接受容闳建议.奏请清政府.获准于1872—1875年每年选派30名幼童到美国预定15年的留学生活。这四批共120名留美官费生被称为留美幼童。石锦堂,济宁人,为第一批留美幼童,出国时14岁(该批平均年龄13岁)。  相似文献   
69.
陈独秀早年加盟章士钊主笔的<国民日日报>,抨击封建统治.后来他回家乡自办<安徽俗话报>,宣传科学与民主,受到通缉,逃亡上海转至日本东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杂志>.办报生涯影响了他的一生,使他结交了不少朋友,并使其思想趋向成熟.  相似文献   
70.
李震,原名陈国珍,福建省晋江市人,是新中国早期工业战线的技术开拓者之一。1913年农历十月一日出生于晋江市金井镇溜江村溪尾份一个富足的农民家庭。其家族在清末民初颇为显赫,曾祖辈有兄弟七人,曾祖辈、祖辈不乏有人受到清廷的封赠和旌表。叔祖父陈章笨为菲律宾侨商,事业有成,乐善好施,至今乡中故老尚能缕述,他曾于民国初年捐巨资在家乡建造跨度近50米的溪尾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