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08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154篇
各国政治   113篇
工人农民   239篇
世界政治   52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84篇
法律   5278篇
中国共产党   8222篇
中国政治   10813篇
政治理论   3419篇
综合类   5233篇
  2024年   95篇
  2023年   498篇
  2022年   553篇
  2021年   546篇
  2020年   603篇
  2019年   428篇
  2018年   177篇
  2017年   298篇
  2016年   549篇
  2015年   1041篇
  2014年   2880篇
  2013年   2807篇
  2012年   3491篇
  2011年   3597篇
  2010年   2881篇
  2009年   2789篇
  2008年   2951篇
  2007年   1993篇
  2006年   1334篇
  2005年   1097篇
  2004年   895篇
  2003年   750篇
  2002年   726篇
  2001年   505篇
  2000年   361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陈云的民生思想,是与他的党风建设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要从维护群众利益出发看待民生问题,而民生问题主要是指关系人民群众当前利益、切身利益的问题,应结合政治观点和群众观点来看待。要处理好基本建设与民生的关系,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必须先于基建,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能过急。要处理好经济改革与民生的关系,但改革绝不能以牺牲民生为代价。要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2.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法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科学性奠基于马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并且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法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法学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强调法律的阶级性并始终秉承服务于人民的阶级立场,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判断标准。马克思主义法学不是教条,而是高度包容和开放,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开放性和中国化,使得马克思主义法学对中国法治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批判力、回应力和引导力,理论更具生命力和科学性。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指导地位,在此基础上,合理吸纳人类法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43.
《今日浙江》2020,(2):26-3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保障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和创造力,更好发挥民营企业在推动发展、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和扩大开放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相似文献   
44.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战略要求。1949年3月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前夕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蕴含着促使全体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锻造优良作风、增强过硬本领、培养战略思维、培育群众观念的"营养剂",充分运用其"营养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之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5.
46.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一种精神符号,“两弹一星”精神承载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导向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特别是对当代青年精神风貌具有积极影响。当代青年精神面貌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深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想影响,往往沉迷物质消费,缺少精神追求和理想信念。“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精神“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外界因素就容易影响内在精神。面对当前青年的精神状态,必须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因而,深入挖掘“两弹一星”精神的育人价值及其实现路径,改善当代青年精神风貌,为当代青年“精神补钙”实乃迫切之举。  相似文献   
47.
刑事政策价值目标的追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刑事政策决策者面对自由、秩序、正义、效益等价值 ,必然有所选择 ,古典主义的刑事政策、实证学派的刑事政策和新社会防卫的刑事政策 ,由于所处时代不同 ,制定刑事政策理念和基础不同 ,因而 ,呈现出不同的刑事政策价值目标的追求路径。  相似文献   
4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这一要求,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途径,使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加强与拓展,已成为时代提出的重要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意识的多样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坚持辩证性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一系列辩证关系,就成为推进我国意识形态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本刊邀请河北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韩振峰教授就此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9.
《劳动保障世界》2006,(2):59-59
《关注民生》的作者为吉林省政府副省长、吉林省劳动保障学会名誉会长、著名经济学博士李斌。  相似文献   
50.
应当以怎样的历史价值取向认识和推动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经济改革已走过了27个年头,取得的成果举世瞩目。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及在改革进程中多种深层次矛盾的出现,以何种历史价值标准评价已经发生的改革,要不要继续改革,以怎样的历史价值观推动改革,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评价改革必须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着眼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和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大势,以辩证的思维观察分析问题。评价改革必须坚持制度性标准、发展性标准和利益性标准的有机统一,以科学发展的历史价值取向积极把改革推向前进。当前,人们之所以在改革的价值取向上存有一些疑虑,甚至产生一些争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改革在促进发展和提高效率的同时,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目标受到冲击而使一些人的利益受到损失。因此,深化改革必须注重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