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48篇
外交国际关系   25篇
法律   77篇
中国共产党   119篇
中国政治   300篇
政治理论   88篇
综合类   9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同舟共进》2008,(3):34-35
广东省民政厅是省政府履行社会行政事务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救灾救济、最低生活保障、优抚安置、民间组织管理、基层政权建设、社区建  相似文献   
112.
公民社会在我国逐渐发展壮大,在促进政府改革、完善社会管理、维护公共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力量还不够强大,应有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政府要加强培育公民社会,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注重培育公民精神,积极与民间组织合作沟通,更好地发挥公民社会在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深化行政改革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3.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是革命斗争胜利的宝贵经验,但在当前也有着局限。民间组织的社会动员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有很强的互补性。利用民间组织进行社会动员是今后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一种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14.
柳姗姗 《唯实》2009,(7):88-90
随着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不断推进,民间组织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惟有通过乡镇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合作,才能得到双方甚至多方非零和的较为理想的治理博弈结构。乡镇政府应把原来由政府包揽的部分公共产品供给任务转移出来交由民间组织来承担。  相似文献   
115.
随着我国民间组织的兴起,越来越需要切实发挥好统一战线在协调关系、团结合作、化解矛盾等方面的社会整合功能,进一步夯实统一战线凝聚人心的民意基础和汇聚力量的社会基础,延伸党和政府的工作触角。  相似文献   
11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民间组织的兴起、基层自治的蓬勃发展和网络公共空间的形成,促成了中国现代公民社会的萌芽与发育.公民社会的成长,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的构建.因此,人民政协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根据公民社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通过自身的改革来推动公民社会的发展,从而架起公民社会和政府、市场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7.
构建农村社区建设与民间组织发展的联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阻碍农村社区建设推进的原因之一在于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村社区自我服务能力弱,社会自治功能差.而农村民间组织能够解决这一困境,将农民组织起来,提高社区自治和服务的能力.因此,必须建立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村民间组织发展的联动机制:一方面,农村社区为民间组织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资源支撑;另一方面,发挥农村民间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支持和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8.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完善社会管理格局。”我国的环保民间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将由之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环保民间组织要积极强化自身建设,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提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9.
中缅两同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自古互称“胞波”,缅语意为血浓于水的兄弟。近年来,中缅民间组织加强了相互交流,增进了中缅人民的相互了解,为中缅关系的发展不断助力。2012年底,笔者有幸作为翻译,先后接待了两批缅甸民间考察闭来华访问,亲身体会到了中缅民间的友好。  相似文献   
120.
"包容性增长"是我国提出的关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新概念。包容性增长的提出给我国民间组织,特别是区域内民间组织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现阶段,应当从围绕共同发展目标,协调各方利益;创设资源共享机制,实施深度融合;调整民间组织结构,达到平衡发展;扩大区域内外交流,共谋和谐发展等方面实现区域内民间组织的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