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22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25篇
中国共产党   28篇
中国政治   59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齐光瑞 《政府法制》2012,(36):39-39
水浒传》中最可怜而又最可爱的人是谁?李逵也。 一生只为快活 说他可怜,是因为他大小战斗几百次,每次都是他冲锋陷阵,却连头发丝都没有掉一根。杀人无数的他,也从未做过噩梦。一生只知吃、知喝、知杀人的他,最后却要死在他最亲近、最崇拜、最信奉的人手里,而且是心甘情愿的,你说这不可怜吗?  相似文献   
42.
蓟县是天津市的后花园,山清水秀,历史悠久,风物迷人。历史上曾被称为无终、渔阳、蓟州等,在古代众多的典籍和方志中多有记载,《水浒传》《三国演义》《十粒金丹》等著作中都有古无终、古蓟州、古渔阳的身影,让我们在欣赏文学名著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领略了后花园曾经的风景和时光,在时空交错中感受到一种难得的愉悦和美感。  相似文献   
43.
水浒传》中存在着大量的"滥杀"情节描写。从小说文本的角度去观照这个问题,"滥杀"情节存在的原因有:一是历史事实在小说文本中的遗迹,二是继承于话本及杂剧,三是小说的浓厚的神学色彩,四是文人在水浒故事的艺术再创造过程中具有的"暴力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44.
曾秀芳 《传承》2009,(4):92-93
水浒传》中的王婆不同于一般的媒婆,她不单善于察言观色,巧言令色,而且贪婪奸诈,心肠歹毒,不惜为利益巧设机关,铤而走险,是一个十足的"马泊六"皮条客形象。  相似文献   
45.
友道     
从小生活在中国,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把《水浒传》翻译成英文,书名改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相似文献   
46.
泰州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古代泰州与广陵扬州、兰陵常州、金陵南京相呼应,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称。泰州自古人文荟萃、名贤辈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泰州学派”创始人哲学家王艮、“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地质学家丁文江等,均是泰州历代文化名人中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47.
一、三大名著与团队建设
  文学名著给我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我国三大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就是这样的作品。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看,三部作品历史背景截然不同、思想内涵不同、创作风格迥异。如果换一个角度,从管理学、从团队建设的角度看,也能给我们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48.
陈抗行 《小康》2009,(6):86-86
当集体人数较少时,集体行动比较容易产生;但随着集体人数增加,产生集体行动就越来越困难。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说:"要讨论《水浒传》的所谓反政府主题,就必须把好汉个人与梁山好汉的整体区分开来,这一区分极端重要。单个的好汉恪守英雄信条,  相似文献   
49.
水浒传》的故事,从最初宋朝末年的口头传说到民间艺人的评话,到元代写成一个个单独的剧本;人物从宋江等三十六人发展到七十二人又发展到一百零八人;地点从传说的太行山到山东的梁山泊;从口头传说的单独故事到文字记录和编辑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50.
金圣叹通过评点《水浒传》①,总结出一整套关于小说人物创造的理论。他认识到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和魅力所在;提出小说的人物形象不但应反映同类人的共性,更应具有鲜明的个性,还要表现出性格的丰富性;作者要想创造出成功的人物形象,必须处处设身处地,进入角色,尊重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客观逻辑,并掌握反衬、严冷和纤琐描写等各种艺术技巧。金圣叹的小说人物论相当丰富和深刻,不仅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史上居于最突出的地位②,而且与西方古代乃至近代著名哲学家、批评家的文学人物论相比也毫无逊色,很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