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16篇
中国政治   42篇
政治理论   17篇
综合类   4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当前,非洲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都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一体化进程稳步推进.非洲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国际社会对非洲的关注度空前高涨,对非合作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议题。同时,非洲国家由于历史等原因,在很多方面还处于不利地位。  相似文献   
32.
本文沿着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对统一战线的基本规律--求同存异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深入的考证.认为,求同存异原则的雏形--渊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求同存异原则的确立--形成于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统战工作实践;求同存异原则的发展--来自于新时期统战工作的探索.  相似文献   
33.
《廉政瞭望》2009,(12):47-47
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是一体两翼,一车双轮的互补关系,在民主制度下,不管是多数还是少数,掌握了真理的一方都不可以随意消灭非真理的一方,通过协商、对话等方式来进行沟通、调和与谅解,以取得一定程度上的一致和协调,以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协商民主在保证多数的意志和权利的同时,也充分尊重和考虑到了少数的意志和权利,  相似文献   
34.
王立勇 《当代世界》2009,(12):86-88
2009年11月2—3日,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与德国卢森堡基金会联合举办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发展模式的改革与竞争”国际研讨会。来自德国、美国、日本、印度、新加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编译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2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中联部部长助理郭业洲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研讨会讨论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5.
华夏旧邦,中州古国,悠悠岁月,浩浩长河。开文明以启后世,倡仁义而致中和。和而不同君子道,求同存异为大德。绵延五千载,先贤智慧泽被后世;纵横九万里,华夏文明不绝弦歌。  相似文献   
36.
声音     
《台声》2013,(1):14-15
吴伯雄: 两岸不太可能只谈经济文化、不谈政治,包括台湾国际空间问题就属于政治范畴,但两岸政治问题要一样一样完成,不能期望一步到位。通过两岸智库或基金会脑力激荡,两岸求同存异,在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拉近两岸距离。  相似文献   
37.
《党课》2013,(24):34-35
政协不是权力机构,是协商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要平等议事,求同存异,通过不同意见的沟通、彼此的尊重促进团结,总的目标是增进共识、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使政协这一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38.
王桢 《湘潮》2014,(9):11-15
1979年1月1日,中国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月28日至2月5日,邓小平副总理访美。这标志着自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7年后,东西方两个大国在观望与探询的等:待之后,终于求同存异,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在这一历史性事件中,邓小平起着决策者的重要作用,深深地改变和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格局。  相似文献   
39.
李玲 《学理论》2012,(12):25-26
周恩来总理"求同存异"的思想是其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国内问题的实践中取得了非凡成果。这一思想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指导新中国外交得以顺利展开;它奠定了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的基础;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渊源和实践方法;同时,它具有世界性的指导意义,是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背景下处理好国际问题的重要指南。  相似文献   
40.
作者从文化角度向美国宗教界和学术界阐述了中国的和谐理念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即不同文明应求同存异,和谐共处;不同文化要彼此尊重,相互沟通、理解.否则,只会挑起文化紧张、文化焦虑甚至文化对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