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8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3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3篇
法律   20篇
中国共产党   87篇
中国政治   95篇
政治理论   22篇
综合类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61.
“陈述百年,概括万事”的《三国演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不仅文学成就卓然,而且是一座内蕴丰富的思想宝库。毛主席曾说过:“学谋略,读《三国》。”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角度看,《三国演义》同样能带来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62.
鲁智深在渭州一见史进便认作兄弟;在大相国寺菜园见到林冲,林冲也马上要结义鲁智深为兄。《水浒》108好汉,都好结交异姓兄弟。这和《三国演义》相比,大相径庭大有趣。《三国》中的男人,哪怕原先是朋友、是兄弟,玩着玩着就成了敌人,  相似文献   
63.
方汉文 《传承》2011,(10):62-64
中日韩三国的发展是以东亚传统文明为主体的现代化创新机制,是不同于西方文明主体的现代化,这是对世界现代化历史的创新。同时,东亚传统也创造了多元化的现代化模式。东亚现代化模式说明这种文明传统本身具有能与现代观念兼容的多元并存等主体特性。由此,可对当代世界各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新的选择机制。  相似文献   
64.
方汉文 《传承》2011,(4):62-64
中日韩三国的发展是以东亚传统文明为主体的现代化创新机制,是不同于西方文明主体的现代化,这是对世界现代化历史的创新。同时,东亚传统也创造了多元化的现代化模式。东亚现代化模式说明这种文明传统本身具有能与现代观念兼容的多元并存等主体特性。由此,可对当代世界各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新的选择机制。  相似文献   
65.
罗孟冬 《湖湘论坛》2011,24(2):79-81
三国在我国历朝历代中,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朝代。三国时蜀汉相争,关云长单刀赴会,在中国史书上和文学作品中都是一段美谈。不过史家写实,说明了具体地点;文学家饰史,其赴会地点虽有疑惑,却也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66.
吴兰璧 《今日广西》2010,(24):46-46
三国时期,群雄争霸,最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各据一方。在这复杂而多变的环境中,有才能的人都能逞其所长,因此英才辈出,文的武的,都产生了出类拔萃的人物。这里面,诸葛亮是最出色的军师,说起历史故事,人们差不多都把他作为智慧的代表。  相似文献   
67.
新《三国》(投资1.5亿)正在热播,随后《西游记》(投资1.3亿)、《红楼梦》(投资1.18亿)、《水浒》(投资已经过亿)都将陆续与观众见面。这些内地电视史上首批投资过亿元的大剧,看上去手笔豪华,但实际上从找钱到花钱,都不如数字所反映出来的光鲜。  相似文献   
68.
为政之信一直是从古至今的重要话题。三国时期的为政之信与各国的统治方式无不相关,本文主要从赏罚信和政令信两方面来探究。为政之信是事关各国统治的要务,可在战乱的三国,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取信于民,是很不容易的。由于特殊的战争环境,统治阶级有他们各自的政治目标,所以我们从各国大臣的上疏中能窥见当时为政之信的薄弱。  相似文献   
69.
罗屿 《小康》2010,(5):94-96
有老版在前,新《三国》导演高希希坦言,他做好准备面对各种声音。“如果有三分之二的人喜欢,三分之一的人批评,我就很满意了。”  相似文献   
70.
刘建明 《党政论坛》2013,(17):63-63
据《资治通鉴》记载:三国时期,吕范曾是吴国奠基者孙策的“财务总监”。当时,孙权年少贪玩,常常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求,私下里去找吕范提供“经济援助”。吕范却铁面无私,遇此类事必先向孙策请示,从不擅自答应,弄得孙权一次次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对吕范自是满腔怨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