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4篇
  免费   11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1篇
世界政治   1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306篇
中国共产党   23篇
中国政治   94篇
政治理论   19篇
综合类   12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人民法院在民事、经济等案件执行中,对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中确定的义务,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三条的规定:“对被执行人的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等措施。”并按该法第二百二十六条的规定,责令被执行人在指定期间履行义务,逾期仍不履行的,可以拍卖或者变卖被查封、扣押的财产,以保障申请人权利的实现。在通常情况下,按此程序操作是没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72.
对见危不救要否入罪的讨论涉及法律与道德双重关系,而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又需要结合时代的具体情势而定.即便要通过法律来加固道德,也需惩治与激励双管齐下,注意发挥法律的激励作用.在讨论见危不救要否入罪这个问题上,鉴于我国《刑法》结构与西方国家不同,不宜简单地移植西方国家《刑法》中的“见危不救罪”,而应通过完善《治安管理处罚法》等途径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3.
因民间纠纷引发的治安案件大量增多,在治安处罚中应遵循调解优先的理念,这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法律赋予公安机关应依法履行的职责,也可以说是慎用公权力的体现。在立法中、民警的执法意识上,实践操作中都存在一些问题,应从这些角度更好地去完善贯彻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74.
【裁判要旨】执行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应视为双方形成了新的民事法律关系,在原判决的申请执行时效已过且执行义务人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情况下,执行权利人以执行和解协议为诉因向人民法院提起新的诉讼。由于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系在确定前诉判决既判力时间范围的标准时之后,能够产生既判力的遮断效果,法院受理执行和解协议纠纷之诉并不违反既判力理论和一事不再理原则。  相似文献   
75.
76.
执行时效是指执行依据所载的债权人之私法上请求权的消灭时效,而不应当是指公法上强制执行申请权的存续期限。债权人申请执行时,法院不应主动审查、适用执行时效。执行时效届满后,债务人作出同意履行的意思表示的,应发生时效抗辩权之放弃的法律后果,故法院仍可就债务人为强制执行。执行时效届满后双方对债务重新予以确认或达成新的履行债务协议时,亦发生时效抗辩权之放弃的效果。债权人向法院提出执行申请时,执行时效是否中断和重新计算,应根据情况作具体分析。申请执行之前达成和解协议的,发生时效中断的效果;而执行程序中达成和解协议时,因法院对本案执行程序采取中止执行或终结执行之处置方式的不同,其时效中断效力的认定也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77.
78.
论消灭时效客体与物上请求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理上对消灭时效客体作粗浅探讨,分析了国外的立法模式,指出消灭时效客体应限于请求权的理由,进而从研究请求权的体系入手,进一步阐明哪些请求权适用消灭时效,并着重探讨了消灭时效和物上请求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9.
法国民法上的取得时效制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取得时效的适用范围、一般规则、分类及其法律适用等方面,对法国现代民法上的取得时效制度作了详尽介绍,为构筑我国的取得时效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制度依据  相似文献   
80.
追诉时效制度是刑法的一项基本制度。其特点是犯罪人犯罪后,经过一定时效期限,追诉机关不得对其行使刑罚请求权。追诉时效制度存在的意义之一,是促使犯罪人在刑罚真空的情况下,洗心革面、悔罪自新,以利于社会稳定。但是,如果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已为司法机关所觉察并开始采取追诉措施,而其却藐视国家法律,采取逃避的手段对抗,则为时效制度所不容,否则,追诉时效制度将变成一种鼓励罪犯逃跑的制度,背离立法初衷。因此,我国刑法中,专门规定了“不受追诉时效限制”的情形,即追诉时效无限延长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