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33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余未人 《当代贵州》2010,(15):50-50
在民间,毛龙从扎制到舞动都处于一种自然、自发的传承状态。没有专门拜师传承的习俗,也没有秘不示人的诀窍。而且这项活动不仅在仡佬族中盛行,周边的侗、苗、土家族等兄弟民族的村寨中也自发地组织舞毛龙。  相似文献   
12.
许晓明  麦西 《当代广西》2012,(13):56-57
"群龙戏舞鼓激扬,多彩锦绣夺天工;你方唱罢我登场,文化遗产代代承"。6月9日,以"活态传承,重在落实"为主题的广西第7个"文化遗产日"活动在广西民族博物馆隆重举行。此次"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有"薪火文脉——代表性传承人收徒拜师大会"、"大型民俗展演‘龙吟鼓韵’"、"外婆的背带——民族女红技艺展示"、"壮族织锦技艺创意产品展示"、  相似文献   
13.
14.
15.
<正>2014年6月13日,在中国第九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云南省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田野影像"之《手工造纸——记东巴纸与傣族白绵纸两项国家级非遗手工技艺》,在云南民族博物馆首映。该项目由云南民族博物馆专业人员,历时半年,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西族东巴纸和傣族白绵纸的传统造纸技艺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全程纪实性拍摄。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建设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继承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居民集聚的中心城镇地区,"活态"博物馆建设对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从民族地区博物馆建设的现状、"活态"博物馆建设的意义与路径,以及文化传承的长效机制角度出发,研究"活态"博物馆建设与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7.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采用文献记录方式的"静态保护"相比,活态传承更加注重延续和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活力。广西田林平山木柄瑶铜鼓舞的活态传承目前正因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而处于濒危状态,为此,需要高度重视"人"这一决定性因素,加大对木柄瑶铜鼓舞传承人的扶持和培养力度。政府要切实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责任,相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做好木柄瑶铜鼓舞开发的系列工作。  相似文献   
18.
<正>晋江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抢抓东亚文化之都和海丝先行区建设机遇,坚持固态保护、活态传承和业态提升并重,出台政策文件,设立专项资金,保护传统建筑,保留闽南元素,保存乡愁记忆。突出固态保护。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对历史和文化保护较好的古村落给予整村保护,对有一定规模的古建筑群给予成片保护,对体现民风民俗的单体建筑给予局部保护。实施历史名村、传统民居保护行动,在全市保留修缮10个古建筑群、6500多栋古建筑和一批古迹,为市民、海内外游子搭建回忆过去、寻根问祖的载体和纽带。比如,在城市核心区建设的五店市传统街区,  相似文献   
19.
沅陵盘古文化是一种活态文化,具有突出的平民性主体特征:具有参与主体的大众性;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平民百姓;具有民族与地域的差异性。盘古文化的各种民俗活动是自娱自乐的娱乐性很强的活动,具有突出的娱乐性。  相似文献   
20.
谢素芳 《中国人大》2010,(18):20-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依托于人而存在,是一种"活态文化",保护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目前,文化部分三批共认定了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但是,由于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年轻人对我国传统文化失去了兴趣,造成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乏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为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文化部于2008年发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能完整而生动地表述表现出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的核心形态和内涵,同时也要有不同于祖先又继承、发展了祖先所创造的文化延续性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