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39篇
政治理论   4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根治淮河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 淮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发源于河南,流经安徽,在江苏注入洪泽湖.历史上黄河多次夺淮入海,打乱了淮河水系,使淮河逐渐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加上1938年夏季,蒋介石为了阻挡日军西进,下令炸开郑州附近的花园口黄河大堤,结果使豫皖苏三省44个县的1250万人流离失所,淹死人数达数十万,泛区总面积达5.4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32.
《政策》2009,(9):F0003-F0003
随州市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是湖北的“北大门”。全市国土面积9636平方公里,现辖曾都区、广水市和随县,总人口258万人。  相似文献   
33.
《中国减灾》2004,(6):28-29
我国易受洪水威胁的城市,主要是在七大江河中下游平原约有近10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地面高程多在江河洪水位以下,主要依靠堤防保护安全。洪水威胁区涉及800多个县(市),占全国的34%、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南京、合肥、南昌、长沙、西安、济南、郑州、西宁、南宁、沈阳、长春、哈尔滨、成都、太原、石家庄等直辖市和省会。  相似文献   
34.
江淮问道     
刘菁  陈尚营  姜刚  马姝瑞 《瞭望》2022,(6):6-13
东距长江30余公里、西距巢湖约20公里,凌家滩遗址出土的5000多年前的双连璧玉器,成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奖牌背面图案的形象来源之一. 淮河之畔,双墩遗址出土的7300年前的陶塑纹面人头像,展露着"神秘微笑",映照淮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治理水生态、保护水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系国家未来,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让祖国的...  相似文献   
35.
《江淮法治》2011,(10):65-F0003
坐落在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畔的淮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淮委)是水利部派出的流域管理机构,代表水利部在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区域内(以下简称流域内)依法行使水行政管理职责,为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60多年来,几代治淮人挥洒青春、智慧和汗水。勇担治淮重任,组织协调流域四省水利部门,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在淮河治理、  相似文献   
36.
赵记伟  范学伟 《法人》2013,(6):21-24
一组组鲜活的生命成了一个个统计数字,生活在河南平原高污染区域的人民还要忍受危害多久?"这水清多了!"河南省沈丘县青年赵彦凯惊喜的说。在外工作多年回家办事,赵彦凯站在沈丘沙河大桥上,他的家仅和沙河隔着一条河堤。"印象中屋后的沙河从上小学就变成了  相似文献   
37.
苗体君 《党史文苑》2012,(21):16-21
1950年7、8月间,淮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河南、安徽两省1300多万人受灾,4000余万亩土地被淹。同年10月14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拉开了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第一个大工程的帷幕。民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时任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部长的傅作义,对淮河的治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让我们重温历史,揭开傅作义与新中国水利事业之间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38.
当前全国防汛抗洪形势仍很严峻,尤其是北方防汛面临巨大考验,在北京奥运即将举办和自然灾害频繁的2008年,一定要用超常规的准备工作确保防汛不出大问题  相似文献   
39.
建国以来淮河流域水患灾害及其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淮河流域是我国水患灾害多发之地.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流域就发生过9次以上的洪涝灾害,给流域内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并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为此,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该文主要对建国后至90年代淮河流域的水患灾害发生的情况、特点及治理对策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40.
淮河灾后     
程士华 《南风窗》2007,(16):22-23
每当淮河流域遇较大洪水,以涝灾为主的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排涝工程项目缺乏的现状更是加剧了涝灾损失。因此,加快淮河流域平原洼地治理工程建设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