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3篇
  免费   16篇
各国政治   12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篇
法律   153篇
中国共产党   63篇
中国政治   211篇
政治理论   50篇
综合类   9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1840年后,随传教士的深入,商人、游客与留学生的宣传以及清末官员的考察,美国宪政思想得以在清末传播,然而美国宪政思想在清末的传播并不充分。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传播的社会基础、以宗教为载体的传播方式、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地理的阻隔、美国国势等等。美国政宪思想对清末的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中国并没有选择美国宪政模式。  相似文献   
132.
检察制度在中国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自清末引进检察制度,从1905年到1911年,仿法国、德国检察体制,于京师和地方设置检察机关,建立各项检察制度,任用各级检察官,确定其职权.清末检察制度的出现,开了近现代中国检察制度演进的先河,标志着传统中华法系的解体.  相似文献   
133.
清末铁路巡警警费有“省筹”与“路筹”两种形式。按照清廷巡警部的设计,铁路警务由各省巡警道负责,铁路巡警也大多是在地方督抚及铁路督办的运作下成立。各省铁路巡警警费来源多样,有省款拨付、铁路运费加价、铁路余款拨付、裁撤绿营费用改充等。在清末举办新政的大背景下,各省警费支绌,铁路巡警也未能完全设立。邮传部成立之后,虽尝试整顿全国铁路巡警,但邮传部并无相当权力与财力统一全国铁路警政,铁路巡警警费只能由各路“自行筹办”,铁路局与铁路巡警也形成了“路局出资豢养路警,长警出力巡护铁路”的雇佣关系。  相似文献   
134.
清末民初时期,得益于开明风气与正规医学教育的引进,广州形成了全国人数最多的女西医群体。她们有效地为女性减除病患,保护产妇胎儿的生命安全,提高妇女儿童的身体素质,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也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做出多方面的贡献,并为提升女性社会地位、争取男女平等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35.
136.
清末民初出版业态的变革引发思想文化传播的革命性变化,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日本和法国是清末民初马克思主义向国内传播的两个重要渠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历经了从零碎译介到选择性传播的转变,部分马克思主义术语实现了跨语境转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体是多元的,传播者因政治立场和目标不同,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有差异。总的来看,阶级斗争学说和政治经济学说被译介的要早一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因此存在“梯次传播”的现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主体意识的觉醒,为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改变孕育了新动力。  相似文献   
137.
<正> 在距今近九十年的清末民初,当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发生民刑事纠纷时,法院是如何处理的?其依据的原则是什么?当时的中国人包括在华的外国人对这种诉讼活动是一种什么态度?等等。《华洋诉讼判决录》一书对此作了很好的回答。它用一份份真实的判决书,向我们显示了一幅当时中国人与外国人打官司的生动图景,为我们了解近代中国在华洋诉讼活动中法律运行乃至整个司法制度运行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38.
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讲 ,就是一个资本主义化的过程。但与中国内陆其他省份相比 ,四川社会的早期现代化极具典型意义。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大背景下 ,由于外力作用 ,清末民初开始的四川社会早期现代化呈畸型方向发展 ,严重加剧了社会内部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活脱脱地折射出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近代中国。  相似文献   
139.
“社会———国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术界探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演变的一个新视角,所谓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也随之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受到关注的课题。本文主要考察清末民初社会与国家的发展演变,阐明清末民间社会的发展变化,已体现出了一系列新的时代特征,在各方面显著拓展了社会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功能。特别是到20世纪初期,一个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新的民间社会雏形已初显端倪。这种新型民间社会雏形的出现,并不单纯是社会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变化,尤其是清政府推行“新政”所产生的客观影响,为新型民间社会雏形的孕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在清末民初,社会与国家都出现了新的发展演变,相互之间开始建构一种新型互动关系机制,并对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40.
章立 《党风建设》2002,(1):38-38,40
在距永宁县城1.5公里处,有一座远近闻名的清真寺——纳家户清真寺。清真寺占地30余亩,规模宏大,气势非凡。据载,该寺始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清乾隆三年(1783年)因地震大殿前部被毁,后又修复。一百三十年前,就是在这块土地上,当地人民积极响应云南大理回民政权和金积马化龙回民义军的号召,揭竿而起,抵抗清廷的欺压与歧视,以纳家户清真寺、王疃庄(今纳家户西门外)为阵地,与清兵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