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2篇
  免费   17篇
各国政治   18篇
工人农民   10篇
世界政治   42篇
外交国际关系   41篇
法律   229篇
中国共产党   157篇
中国政治   484篇
政治理论   70篇
综合类   10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50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清朝末期,南中国海上列强环伺,法国、英国、日本等国虎视眈眈,想侵夺我国南海诸岛。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经朝廷批准,积极部署了针锋相对的南海巡视。由清军伏波号、琛航号、振威号三艘军舰组成的小型舰队,有官兵170多人,包括化验师、工程师、测绘员、医生、  相似文献   
112.
“治安“词义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检索诸子百家、二十五史、部分诗词曲赋和古典小说,笔者发现最早使用治安一词者,不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而是春秋前期的管仲.春秋战国时期,治安一词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作为动词,即治理、安定;二是作为形容词,即国家太平、社会安宁.后者是广义治安的渊源.秦汉以降,直至清初,治安一词的基本含义仍是国家太平、社会安宁.从宋朝开始,治安词义发生变化,治安不仅指国家治安,而且也指地方治安.清末,治安的传统词义仍被继承使用.同时,治安词义又表现出窄化的特点,这是现代狭义治安的渊源.  相似文献   
113.
张忠军  秦涛 《理论月刊》2007,(2):129-131
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基本上是家喻户晓,这件并不疑难的案件留给我们的思考角度很多,特别是体现在审判程序上的复杂状况更是另人眼花缭乱。这一案件的最终结案简单得令人咋舌,可为什么一件并不难的案件如此复杂?笔者认为主要是清代的地方死刑案件的审判、复核程序设置不合理,加之清末特殊的时代背景,地方的总督、巡抚权力过大,本案就是这种情况在司法上的具体表现,从程序方面分析本案的复杂性原因。  相似文献   
114.
清末民初,在欧风美雨的打击下,中国的佛教界遭遇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以及庙产兴学而造成的驱逐僧人、捣毁佛像、没收寺产的严重危机,于是,一些有时代感的高僧大德,发扬大乘佛教救世精神,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展佛教界的自我革新运动,在思想上,他们亦逐渐由维新而倾向革命,其中如宁波天童寺住持八指头陀及其戒弟子太虚法师,今将他们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活动论述于下。  相似文献   
115.
《今日浙江》2007,(8):5-5
《2007年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日前发布,《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5月1日起实施,浙江实施新的劳动能力鉴定标准。  相似文献   
116.
新政     
《群众》2017,(16):5-5
北京:对负面舆情处置不力将被追责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信访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规定对发生集体访或者信访负面舆情处置不力,导致事态扩大,造成不良影响的,各级党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将受到责任追究。问责主体上,明确由有管理权限的党政机关进行处理。问责方式上,采取通报、诫勉、组织调整等方式进行。问责程序上,按照问题的性质和轻重程度确定追责方式,对不能按期完成整改的,将逐级递进,进一步加大问责力度。  相似文献   
117.
尹新华 《求索》2011,(12):237-240
清末新政时期,为摆脱外交困境,清廷内外对国际法的关注焦点由该法“是否可信”转向怎样“合于公法”,在对外观念上也最终形成自进于文明国的意识,参与国际公约则被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参与国际公约的数量逐步增加,涉及领域日渐拓宽,同时亦表现出谋求恢复地区性大国地位、建构平等条约关系、维护国家权益却又不谙相关国际程序等特点。而中国运用国际公约的实践又进一步推动了国内相关立法及制度与国际规则的接轨,亦加强了中国的国际交往,拓展了外交局面。虽然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利用国际公约维护国家利权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在逐步增强,但这未能根本改变中外条约关系的不平等性质和中国低下、边缘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18.
经济法视角:房地产新政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兴盛 《求索》2011,(12):170-172
近年来我国城镇住房价格涨幅过快,房价问题已成为影响国民生计的头等问题。2010年至今,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控政策,一些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出现回落,折射出房地产新政的正面效应,也体现出房地产新政遵循充分尊重市场、满足社会公益、发挥经济民主等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但房价依然过高,买房依然困难,房地产泡沫依然存在。从经济法的视角来看,房地产新政尚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此问题上的政治博弈、经济法责任不明确、宏观调控方式不当等。因而,在现有新政的基础上,应当对房地产调控政策进行优化,使普通老百姓都买得起房,使房地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9.
李甡 《北京观察》2011,(4):45-47
不久前,得览清末民初女画家庄曜孚后人所赠庄曜孚女士写于1903年的《癸卯年从上海动身入蜀道中日记》(庄之后人多以《峡行日记》名之,下从)抄本一卷。  相似文献   
120.
周妤 《前沿》2011,(6):159-163
清朝宣布预备立宪后,确定了行政改革为先、政治体制改革在后的基本思路,以三权分立原则,对中央和地方官制进行了改革,以求以官制改革,为预备立宪奠定基础。地方则仿照中央,以省咨议局为立法机关,以总督、巡抚为地方行政机关,以高等审判厅为地方最高审判机关。各府、州、县的机关也按"三权分立"的原则设立。从1906年11月至1907年2月,地方督抚根据中央提供的预案就地方官制改革问题的方方面面展开了激烈讨论,主要涉及省政府机关的设置、地方自治机关的设置、官吏的选拔标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国力乃其真精神,官制由如形式"的有益见解,为1907年7月7日正式出台的地方官制改革方案提供了决策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