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93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27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32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近三十年来,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运动几乎同时在西方国家发起.从吸引私人资本参与公用事业经营,通过合同外包公共产品提供到授予私人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直至政府出售国有企业,各种程度不同的民营化举措在公用事业体制改革中相继登场.……  相似文献   
112.
海法 《法庭内外》2007,(1):41-43
加盟,变称特许经营,是指通过签订合同,特许人将有权授予他人使用的商标、商号、经营模式等经营资源,授予被特许人(即加盟商)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经营体系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  相似文献   
113.
日本《特许法》第35条规定了关于职务发明权利归属的相关规则,在1921年和2015年两次《特许法》修订中,实现了由“雇主优先”到“雇员优先”,再到“折衷主义”的转变,分别彰显了保障雇员发明人合法权益和促进发明成果转化运用的立法价值取向.我国职务发明权属规则随着1984年《专利法》的颁布而产生,运行中存在雇员与雇主之间权利配置不均衡等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借鉴日本的立法经验,从法定规则的改进和完善及约定规则的扩张和限制两个方面提出应对举措.  相似文献   
114.
国际特许经营中商标商品的平行进口造成了对特许经营人商标独占使用权的侵害。本文着力分析了这一具体平行进口模型中平行进口行为的性质,试图探求一种被侵害知识产权的救济方式。在效益不同而权利发生冲突时应遵循效益最大化原则。如何通过保护特许经营人之商标权来实现利益最大化或者至少防止利益失衡应成为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5.
《商务与法律》2007,(1):41-42
国务院于2007年2月6H公布了《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该条例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全文共分五章34条。针对我国特许经营领域存在的问题,条例确立了五个方面的制度:(1)明确了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应当具备的条件,如只有企业可以作为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  相似文献   
116.
《观察与思考》2009,(6):10-11
经希腊国会批准,中国远洋旗下的中远太平洋公司获得了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口的35年特许经营权,这是中国企业首次在国外获得港口的特许经营权。比雷埃夫斯港是希腊最大的港口,也是地中海东部枢纽港之一,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万箱,  相似文献   
117.
张立顺  张宁 《工会博览》2008,(10):47-48
基于上游双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本文对下游Cournot竞争结构同质产品市场中技术创新厂商的提成特许策略与创新激励进行了研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8.
BOT核心法律问题再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OT特许协议是BOT方式的核心所在。BOT特许协议的性质是一种国内的涉外经济合同。特许协议中政府保证的实质是政府以合同形式自行约束其自由裁量权,将其置于私营企业有权请求的救济程序之下,以形成其最后无偿取得BOT项目所有权的对价。政府保证的范围应包括可能因政府行使自由裁量权而引发的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  相似文献   
119.
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催生了一批奥运经济,其中奥运特许店经销奥运特许商品便是一大特色。随着奥运会的结束,这些特许店相继关闭。那么,这些专门卖奥运特许商品的特色店以后将卖些啥呢?在北京,一个女孩和她的奥运特许店的转型可以给很多人一个启示。  相似文献   
120.
师安宁 《中国律师》2010,(2):46-48,49
司法实务中的主流观点认为。无预售许可证而进行商品房预售是一种违反我国行政许可制度且没有获得特许经营权的非法经营行为,为此而签订的商品房预售合同属于无效合同。此种观点在有关司法解释中已得到印证。但是,最高人民法院针对此类问题所作的司法解释存在明显的缺陷,主要是对预售合同的无效性作了扩大化解释,一刀切地规定“无证即无效”,显然过于武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