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7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47篇
法律   19篇
中国共产党   22篇
中国政治   70篇
政治理论   21篇
综合类   1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在墓地和灯塔间做着艰辛的选择。在窘迫的时间里真是难以取舍。无论墓地还是灯塔都是我喜欢的地方,但鱼和熊掌毕竟不能兼得。最终,只能在记忆中回视那途经的墓地。一个四周被高楼大厦环绕的天主教坟场。一路上多  相似文献   
102.
虹口区提篮桥地区是一个有着独特历史文化积淀的地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因有大批犹太人在此避难居住并从事商业活动而被称为“小维也纳”。尽管二战后曾避难在虹口的犹太人陆续迁往世界各地,但他们对上海虹口的记忆依然清晰,将对这个第二故乡的思念深深烙在心底。这里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3.
20世纪最后10年,朱迪斯·巴特勒对性别"自然性"的质疑之辩改变了我们思考性别、普适伦理和言语行为的方式。文章以巴特勒的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点,侧重考察性别表演理论之后,她在性别与伦理、伦理与政治之间所进行的理论介入与文化批判的努力。笔者认为,巴特勒质疑女性主义、重构主体的再生产意义和建构美国犹太文化"它者"生存策略是对美国女性主义政治的伦理式演进。尽管巴特勒在世纪之交倡导回归伦理,但她希望保持"伦理两难"的思考状态,让阅读生发更多的问题而非提供思考的结果。她的思考照见了西方人文主义研究中关于人学的一个盲点——人的脆弱性,这或许也是巴特勒无法回避的"伦理两难"的境遇。  相似文献   
104.
105.
犹太文学在美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具特点的代表性的作家及作品。二战后美国文学中,犹太文学独树一帜,成就卓著,为世人所瞩目。在美国的社会条件下,犹太移民的生活内容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以特殊的方式承袭着犹太传统的文化母题,犹太文学鲜明地表现出了其与犹太文化传统的内在联接。  相似文献   
106.
守住底线     
<正>曾听过一个故事:一个走私者为躲避警察的追捕,被迫闯进一座教堂。他请求牧师答应他把走私的货物藏入教堂的阁楼里。这一要求被牧师断然拒绝,牧师要这个走私者立即离开,否则就要报警。走私者哀求道:"我给  相似文献   
107.
梅俊杰 《欧亚观察》2001,(1):27-29,43
美国在2000年不仅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总统选举.而且改选出了第107届国会。对于关注犹太事务的人们来说.美国大选年的这两项选举正好提供了观察美国犹太政治势力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08.
飞机在米兰的利那提机场上空盘旋下降,在蓝天与大地之间,我们蓦然看到了一座宏伟的教堂尖顶。同机的意大利朋友告诉我们,这就是世界第二大的米兰杜奥莫大教堂,是所有游客必游的地方。我们此次重返意大利,最首要的目的,却不是来参观这座教堂,而是想去到意大利北部的几个历史名城,例如比萨、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等地,去追寻一个中世纪著名的法律故事——“审判伽利略”的故事,因此,一下飞机,我们便马上换乘了一辆大巴,直奔比萨而去。  相似文献   
109.
《党的建设》2014,(2):47-47
2013年10月10日,瑞典文学院宣布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 爱丽丝·门罗出生在加拿大的渥太华,她的小说写的也都是这个城市郊区小镇中平民中的爱情、家庭日常生活,而涉及的却都是和生老病死相关的严肃主题.她的笔触简单朴素,但却细腻地刻画出生活平淡真实的面貌,给人带来很真挚深沉的情感,简单的文字带来丰厚的情感,这恰好显示了文学最本质的能量.很多人把她和写美国南方生活的福克纳和奥康纳相比,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183;奥齐克甚至将门罗称为"当代契诃夫",而在很多欧美媒体的评论中,都毫不吝啬地给了她"当代最伟大小说家"的称号.  相似文献   
110.
李方元 《学理论》2008,(3):68-71
10月13日这天,俄国东正教尼古拉中央教堂(位于现在的红博广场正中,俗称喇嘛台,文革期间被拆毁)在新市街(南岗)动工修建。乌鲁布列夫斯基参加了开工典礼。他回到家里时还带着一脸的兴奋呢。他不停地打着手势,对妻子娜霞说.“呵.太好了!太漂亮了!尼古拉教堂,我说的是尼古拉中央教堂。我看过教堂施工的图纸了,娜霞,我敢说。这样的教堂在我们俄国也不多见。真的不多见.瞧着吧,不久就会建成,肯定是建筑史上的杰作,是的,肯定是杰作!”这样一边说着.乌鲁布列夫斯基一边朝着教堂施工的方向不断地划着十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