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9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8篇
各国政治   34篇
工人农民   21篇
世界政治   103篇
外交国际关系   43篇
法律   998篇
中国共产党   848篇
中国政治   1430篇
政治理论   628篇
综合类   903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149篇
  2014年   323篇
  2013年   358篇
  2012年   436篇
  2011年   417篇
  2010年   416篇
  2009年   475篇
  2008年   477篇
  2007年   367篇
  2006年   304篇
  2005年   246篇
  2004年   165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夏霆 《行政与法》2003,3(3):80-81
民事诉讼合意的法理根据在于一个前提、一种局限和三项目标。一个前提是指诉讼当事人是理性人,能在诉讼中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一种局限指审判自身的局限使得它不得不在一定范围内放任当事人的合意;三项目标即指人们认为诉讼合意能够达到价值上、经济上和社会和谐的目标。  相似文献   
22.
经济发达地区的富村表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正在推动以文化为基础的传统理性向以利益为基础的现代理性转变,并出现理性与非理性、个人理性和公共理性的二元悖论。个人理性主要表现为“自我”的利益行为选择;公共理性主要表现为“集体”的公共利益行为选择。在这样的选择中村庄人际关系理性化和利益计算构成了农村社会关系的基础,由此使得个人理性不断强化和公共理性不断衰弱的态势日益突出,并伴随着非理性冲动的行为方式,从而影响村庄合作精神的提升和村庄平稳发展。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需加强制度和道德规范建设,促进公共理性的成长,全面提升村庄的合作能力,以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3.
罗马法流传至今仍不减其影响,在于其蕴涵的罗马法精神.罗马法的理性精神主要表现为:法律制度的高度抽象概括;法典化倾向;重视法学家的作用.罗马法的理性精神迄今仍有借鉴意义.研究罗马法,深刻领会其理性精神,用以促进我国法典的制定.另外还要注意罗马法理性精神对当代中国法治的启发意义,以加速我国迅速向真正法治国家的转变.  相似文献   
24.
当代理性范畴经过了由科技理性到价值理性的分立再到二者融合的过程。科学技术有它自身的双重效应,因此在发展科技、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应该注意重塑价值理性。在当今时代,只有以全面的发展观为指导,才能实现科技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合理重构。  相似文献   
25.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一生创立了两种不同的哲学,但这两种哲学并非毫不相关的,都属于科学主义语言哲学的范围,而且集中反映了科学主义在20世纪由理性实证化向理性历史化转折的趋势。对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把握现代西方科学主义及其语言哲学的精神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6.
由戚俊杰和刘玉明主编的<勿忘甲午>丛书,以强烈的开拓精神,缜密的思辨逻辑,从不同的视点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再现了甲午战争的宏大场面和悲壮历史,具有深刻的警世意义.  相似文献   
27.
观念就是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观念。  相似文献   
28.
袁芳 《工会论坛》2005,11(2):111-112
通过梳理和总结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先进文化内涵的各种观点 ,包括特征内涵说、特质内涵说等 ,说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实践中 ,确保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首要的是正确理解和把握先进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29.
《新长征》2007,(2):33-33
湖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在2006年12月27日《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传统发展观是一种经济发展观。同时也是“物本主义”的发展观。这样的发展观总体上表现为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和价值理性的缺失。科学发展观用价值理性抗衡了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防止了发展中出现的“价值迷失”。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一致。它所追求的“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价值理性上的终极关怀原则。从纵向上看。它是人类发展价值取向上的“价值跃迁”。  相似文献   
30.
当前,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成为我国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的又一重大步骤,政治文明问题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也成为学界关心的热点话题。近几年来,学者们在政治文明的含义界定、特点、内容,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探讨,取得了很多颇有现实意义的理论成果。但所有这些探讨往往多局限于政治学等具体科学范围内的近距离的剖析。事实上,政治文明建设是需要更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复杂问题,其中,哲学的角度无论在层次上,还是在视野上,都更高、更广,因而分析也更深刻,理应成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主力军和先头兵。本文试从哲学思维方式与政治文明建设的关系角度分析当前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性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