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29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37篇
各国政治   51篇
工人农民   59篇
世界政治   187篇
外交国际关系   67篇
法律   1234篇
中国共产党   1357篇
中国政治   2296篇
政治理论   806篇
综合类   1163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477篇
  2013年   503篇
  2012年   614篇
  2011年   626篇
  2010年   642篇
  2009年   633篇
  2008年   685篇
  2007年   508篇
  2006年   466篇
  2005年   402篇
  2004年   229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137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51.
作为哲学家,康德对人权做了深刻的思考,他的人权思想在人权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权史上的一次革命。康德认为在实践理性中,人是自由的,人是作为目的而不是工具存在的。自由是人唯一的天赋权利,它也是人类道德的根据,从而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强调了人的尊严和价值。  相似文献   
252.
制度设计的前在预设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政治规则为什么有必要?或者简单地说,我们为什么需要制度?这是一个既是“已然”(经验命题)又是“未然”(理论命题)的问题。需要从理论上追问和解析。本文通过“无赖原则”等八个方面的归纳与探讨,从多种视角透视了制度创制、制度设计的理论前提和客观价值意义,揭示了人类规则体系所特有的既基于人性又超越人性的文明特征,为政治规则与规则政治的内在关系的确立,寻求一种理论支撑点。同时,本文的研究也为完善政治学学科内容、裨补政治学学科这方面久已存在的阙失,提供了学术尝试。  相似文献   
253.
生存的关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刘福森 《理论探讨》2002,1(2):17-21
物质本体论的解释原则不能对社会发展做出合理的解释。既然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总体 ,那么对社会历史就不能离开价值论的解释。这种价值论是以人为尺度的关于人的生存论、发展论、解放论。而对历史的生存论解释则是终极性解释。  相似文献   
254.
胡玻 《探索》2002,5(6):99-102
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主要是针对着形而上学的“二重化”世界观及其最高价值设定来进行的通过揭示传统哲学世界观和价值论的虚无主义性质,表明了形而上学必然终结的历史命运;从认识论根源和心理根源两方面展开考察,阐明了形而上学所谓的“真正世界”、超感性世界的理性虚构性质;将“强力意志”确立为世界的本质和价值基点,据此形成了反形而上学的强力意志的世界现和价值论。  相似文献   
255.
对宗教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当今科学昌明的时代,宗教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呈现增长的趋势,这一事实使我们有必要对宗教的本质与功能作进一步的思考。本文认为宗教是人对终极意义的自由追求,是人的一种深刻的精神需要,不能被其他东西所取代;宗教也是一种社会伦理精神的核心,我们可以吸取宗教中积极因素以建构新时代的伦理精神;宗教同迷信和邪教有本质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并且应该进一步发挥宗教防范抵制迷信和邪教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6.
法律以确定性作为自身追求的目标和表现形式。法律的确定性首先是其价值的确定性 ,其次是法律的形式理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公、私法在价值、形式理性上的确定性是不同的。自近代以来 ,公、私法在确定性上实现了一致。  相似文献   
257.
韩云 《新视野》2006,(6):65-66
现代企业领导决策中,存在着许多伦理失衡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现代企业有限理性决策模式的局限,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条件下所诱发而形成。对其规避的基本途径是在不断提高市场化的前提下,加强和完善现代企业决策制度及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258.
非理性是指在人与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生成的主体认识结构中的动力系统,是以需要为基础、想像等非逻辑思维表现出来的各种非智力意识形式的总和.  相似文献   
259.
范海武  刘怀玉 《探索》2004,(3):59-62
本文围绕"生存高于发展"这个核心思想,试图以追问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生存哲学基础为入口,来对"哲学作为人学"的可能性及其内涵进行重新思考,并对传统人学讨论中的以同一的认识和实践主体为价值前提的理论框架进行全面检讨,认为选择一种"后主体的"、"差异的"、"可能的"他者伦理诉求,已经代表着新世纪哲学人学讨论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60.
基于对一种完全未经文明浸染的人的"自然状态"的预设和追溯,卢梭得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现实中的恶并不能归咎于人性之恶,而应从社会制度本身去寻找原因.而有道德的人的生成必然有赖于合理的社会秩序,对人性的设定必须从对社会的设定中寻找依据.但合理的社会秩序和政治样式并不能由人的原始善性中自然地引出,而必须借助于理性的自觉建构.在这里,"自由"就代替"良心"而成为人的应然的本质性规定.但体现为自由的道德性并不是先验的,而是在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后才产生的,可要使卢梭描述的契约社会得以可能,它又恰恰是不可或缺的,有着应然的意义,而人性也就在应然而非本然的意义上被规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