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正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一行下榻北京钧鱼台国宾馆。在宾馆,当田中看到周恩来伸出受过伤的胳膊脱风衣有些不太灵便时,便抢在工作人员前面,主动帮助周总理。周恩来说:"不行,不行,怎么能让你来替我脱风衣呢?"田中讲了一段充满感情的话:你把我安排在这里,我就是这里的主人,你就是我最尊贵的客人,我应该为你服务……  相似文献   
22.
1972年9月,上台执政仅两个多月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为何要在尼克松访华之后、中美正式建交之前匆匆访问中国,并在访华期间与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谈判过程中,又有哪些细节值得玩味?值此中日建交40周年,特刊发这篇文章,以飨读者。让日本大为尴尬的美国外交行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从中、日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及亚洲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的大局出发,提出了实现中日邦交正  相似文献   
23.
宋健敏 《团结》2010,(3):36-38
日本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起步较晚。1970年代。受欧美国家纷纷建立这一制度的外在影响以及1976年“田中角荣事件”的内在冲击,日本学术界掀起了一轮有关制定信息公开法的学术讨论热潮:到了1980年代,从地方政府层面才开始制定了一系列信息公开条例,但日本早期各地方政府在信息公开的内容上步调不尽一致,针对市民信息公开要求的态度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24.
文欢 《法制博览》2008,(17):23-23
一代大儒朱熹毫无疑问是中国的名人,世界的名人,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人们用这样的话来赞美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确实是当之无愧的。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来华访问时,毛泽东主席把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国礼赠送给田中首相,反映了中日双方对于朱熹这位古人推崇备至的心态。  相似文献   
25.
1972年9月,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邀访华并与中国政府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这是当年继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及中美《联合公报》公布后又一举世瞩目的外交事件,这一事件开创了中日关系的新局面,并对未来远东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年田中访华是如何成行的?其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26.
1972年9月25日,一架载着日本政府首脑的巨型客机徐徐降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机场,中国总理周恩来和日本国总理  相似文献   
27.
安伟 《亚非纵横》2000,(4):35-37
日本政界自6月大选以来一直不甚平静,自民党内部依然有分歧并时常传出激烈言论,特别是代表着新生力量的lO余名较年轻的政界“二世”议员成立了“创造自民党明天之会”(以下简称“创会”),成员包括石原伸晃(43岁,原众议员石原慎太郎之子)、田中真纪子(56岁,已故原首相田中角荣之女)、渡边喜美(48岁,已故原众议员渡边美智雄之子)等议员,据日本评论家推测“创会”有可能发展成新党,成为日本政界的一匹黑马。  相似文献   
28.
田中角荣将中日问题放在两国关系百年发展史的视野中进行审视,从与拥有众多人口的巨大邻国发展关系以保障远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为长远目标,并提出了日美中"等腰三角形"的战略思想.同时瞄准中国的资源和市场,以获取现实的经济利益为近期目标.田中角荣的中国观具有典型的为实现国家利益而善为己谋的现实主义政治家风格.  相似文献   
29.
正1972年9月29日,中日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宣布恢复中断多年的外交关系。《中日联合声明》签字仪式后,周恩来总理陪同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和外相大平正芳一起前往上海。田中当场提出,希望能与大平一起乘坐周总理的专机飞沪。总理微笑着回答:"我的专机是苏制伊尔-18,性能、舒适度都远不及你的专机,就免了吧。"但田中坚持己见,因为他想与周总理举行一次"机上会谈"。伊尔-18专机起飞不到10分钟,田中就呼呼大睡。大平见状十分尴尬,要把田中推醒。总理忙按住大平的手说,"不要叫醒他,这几天他太劳累了,就由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