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5篇
法律   93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29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2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我国司法长期以来深受"有罪推定"、"疑罪从有"等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刑讯逼供违法取证行为至今仍难以禁绝,严重损害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动摇了人们对司法公正的期盼,也严重危及司法权威的树立和司法机关的形象.佘祥林错案折射了司法者理念上的缺憾,也反映了司法程序上的纰漏.  相似文献   
42.
疑罪从无原则是现行《刑事诉讼法》所体现的基本原则之一,但如何适用,有诸多分歧。本文从现行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出发探析疑罪认定的标准和疑罪从无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方法,并从司法理念、刑罚目的以及适用刑罚的社会成本和诉讼效益等角度阐述正确适用疑罪从无原则的意义。  相似文献   
43.
疑罪问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胡云腾  段启俊 《中国法学》2006,9(3):152-165
疑罪是指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因证据不足而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罪行轻重、此罪彼罪与一罪数罪等方面难以作出正确判断的情况。疑罪的基本特征是证据不足。疑罪可分为罪与非罪之疑罪、情节轻重之疑罪、此罪彼罪之疑罪和一罪数罪之疑罪。疑罪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认定疑罪要注意与疑难刑事案件相区别,把握好疑罪的认定标准,掌握好疑罪的处理原则:罪与非罪之疑适用疑罪从无;情节轻重之疑、此罪彼罪之疑和一罪数罪之疑适用疑罪从宽。贯彻好疑罪的处理原则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还就刑事诉讼各阶段如何具体贯彻疑罪的处理原则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44.
"疑罪从无"是指在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时对刑事被告人作出无罪判决的一种司法制度."疑罪从无"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逐步发展过程."疑罪从无"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必然需要;是促进法制公平正义的法律需要;是保障人权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建设安定有序社会环境的实际需要"疑罪从无"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不可缺失的重要司法原则.  相似文献   
45.
从"疑罪从轻"到"疑罪从无",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取得了伟大而又艰难的进步。当前,"疑罪从无"的案件普遍表现为因侦查过程中证据不足难以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而对犯罪嫌疑人作出无罪的判决,因而事实上犯罪嫌疑人并非确实无罪。我国作为职权主义诉讼国家,有必要对典型的"疑罪从无"案件的侦查过程进行反思,准确地探寻侦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系统地分析侦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深入全面地总结其对以后侦查工作的启示,对现阶段侦查事业的发展裨益良多。  相似文献   
46.
这是一起“河北版”的“佘祥林杀妻案”;幸运的是这位“佘祥林”由死刑改无期,又从无期获无罪,从而被媒体推为“疑罪从无”司法理念的“典范”和“标本”。这是一起从始至终都受到媒体关注的案件,所不同的是,这一“始”一“终”的报道内容却大相径庭,结果迥异。  相似文献   
47.
疑罪从无”昭示着被告人主体地位的确立,蕴涵了人权保障的进步理念,然而,它在制度上的确立与实践中的展开却跋涉着艰难的步履。本文旨在从特定的多重视角透视该项刑事司法原则在实践中的艰难展开,揭示落实无罪推定原理和加强人权保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8.
本文案例启示:毒品案件中"以贩养吸"情节的认定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对于确有证据证明收缴到的毒品是用来贩卖以供自己吸食毒品的,应当认定为"以贩养吸",依情节酌情处理;对于没有证据证明毒品是用于贩卖的,应秉持疑罪从无原则,认定为非法持有毒品罪。毒品犯罪已经成为新世纪的巨大"公害",严重妨害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给公民的人身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兼引发盗窃、抢劫、杀人、伤害、卖淫等多种性质犯罪。2007年至2013年。  相似文献   
49.
刘文化 《行政与法》2014,(7):120-125
实现“疑罪从无”是杜绝冤假错案发生的必由之路,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需要,是顺应刑事证明责任理论的基本要求.“疑罪从无”原则在我国目前还很难实现,主要原因在于“有罪推定”思想根深蒂固、正当程序理念缺失和诉讼结构严重失衡.要实现“疑罪从无”,必须严格贯彻“无罪推定”思想,牢固树立法院“审判中心主义”思维,全面把握“证据裁判原则”的精髓.  相似文献   
50.
王国宏 《人民检察》2013,(18):56-58
从近年来发现并纠正的多起冤假错案的情况来看,导致这些错案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办案机关和办案人员深受"疑罪从轻"观念的影响,或者说是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办理了这些案件。因此,要在今后的司法实践中有效地防范冤假错案的发生,必须从思想上对"疑罪从轻"观念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清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