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5篇
法律   93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29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2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方工 《中国律师》2014,(10):63-64
福州发生一家两名幼儿中毒死亡案件,邻居念斌因被认为是犯罪嫌疑人受到司法审判。8年里,他三次被一审法院认定犯有投放危险物质罪,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第二次被二审法院维持原判,而最高人民法院不予核准死刑。最终,二审法院在今年8月22日宣判:撤销一审法院判决;念斌无罪并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92.
赵晨熙 《创造》2014,(1):34-35
正5起冤案,14名当事人,为了种种莫须有的"罪名",他们至少都度过了十年以上的冤狱生涯,背负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2013年,他们沉冤得洗,重获自由。安徽的张高平、张辉;浙江的田伟冬、陈建阳;河南的李怀亮;福建的吴昌龙;安徽的于英生……这些看似相互间并无交集的人,因为一个名词被联系在了一起——"冤假错案"。2013年3月26日,因杭州"强奸致死案"被判死缓和15年徒刑并已服刑近10载的张辉、张高平在浙江省  相似文献   
93.
<正>重庆案发于打黑时期的三名涉嫌刑讯逼供的警察近日已经宣判,二名缓刑,一名免予刑事处分。甚至主流媒体都坦言:"三名警察获轻判"。国人对此多有不解,执法犯法,本应从重处罚,何以反其道而行之?其中一名涉案警察的妻子说出了天机:如果这样处理他们,重庆所有的警察都有罪。转眼到浙江叔侄案。国人都知道这是一起冤案,冤有头,债有主,是谁制造了这起冤案?近日浙江高院院长齐奇称:相关叔侄案的责任人已经内部问责,没有发现是故意制造冤案的情形。把重庆涉案警察妻子的话与浙江高院院长的话放到一起,就大有深意。出现了问题不是哪个人刻意  相似文献   
94.
我国刑法所独有之疑罪从无原则,来源于西方无罪推定原则,但也有区别。对于依据疑罪从无原则宣告被告人无罪后,受害人及第三人能否以同一事实提起民事诉讼或引用刑事判决进行抗辩,需从不同法系相关概念发展的历史沿革、我国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所采不同证明标准以及刑事判决既判力在民事诉讼中的适用等方面进行比较和讨论。这些问题将直接导致疑罪从无对相关民事责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
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保障,其核心是程序正当。而无罪推定原则正是实现我国刑事诉讼程序正当的重要环节。我国历史上一直都强调惩罚犯罪,即追求实体公正,但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程序的正当性,整个刑事诉讼的价值取向是“控制犯罪”。近年来,被媒体披露的十多起像余祥林等冤案引起全国震惊,虽然这样的错案为数极少,但深刻反思才能带来司法体制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96.
杨帆 《行政与法》2005,(10):113-114
在民众关心、同情佘祥林遭遇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反思它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教训,以推动中国司法改革的发展。本文将着重探讨佘案的症结之一—无推定原则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97.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6,21(3):118-118
据2005年10月18日《上海法治报》的信息,由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德刑事司法政策改革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采用严格限制适用死刑的刑事政策应当是我国死刑立法、司法的立足点,得到学者的共识。最高法院近期已经收回了一度由省一级高级法院行使的死刑核准权。陈光中认为,对死刑案件应采用最高限度的证明标准,必须达到“对事实没有其他解释余地。”即使涉及重大嫌疑,如果证据没有达到证明被告人具有实施被指控犯罪行为的惟一性证明标准,就不能做出“留有余地”的死缓或者无期徒刑等判决,而应当依照“疑罪从无”的原则。做出无罪判决。  相似文献   
98.
侦查终结是侦查程序的最后一项工作,也是侦查程序的一个独立的、必经阶段。正确理解侦查终结的条件,准确把握侦查终结的证明标准,对准确、及时追究犯罪,有效地保护无辜,提高刑事诉讼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据法律,对刑事诉讼实务中侦查终结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99.
【案情】2013年7月16日,犯罪嫌疑人丁某某在其租住房屋内产下一死胎。据丁某某交代,该胎儿在出生时已死亡。丁某某先将该死胎藏于床下抽屉内,后于7月19日在该房内用水果刀将该死胎肢解成2-5厘米的碎块,并倒入马桶冲走。事后由于尸块使该房马桶堵塞,房东在请人疏通过程中掏出部分残腐尸块,随后报案。公安机关在调查取证过程中,由于获取的尸块及器官组织太少且高度腐烂,无法通过科学鉴定  相似文献   
100.
秦策 《北方法学》2015,(6):77-84
在审判中心主义的改革背景下,我国刑事诉讼应改变以往的"程序宽容"做法,通过庭审功能的实质性发挥,来强化审判对于侦查、起诉的引导制约作用,严格贯彻落实疑罪从无原则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使法官敢于做出无罪判决、敢于排除非法证据,从而树立审判权威、提高司法公信、保障司法公正,实现从"程序宽容"到"程序倒逼"的转变,并最终逐步实现审判中心主义的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