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1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1篇
工人农民   17篇
世界政治   9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9篇
法律   2154篇
中国共产党   201篇
中国政治   521篇
政治理论   147篇
综合类   674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329篇
  2013年   234篇
  2012年   274篇
  2011年   308篇
  2010年   254篇
  2009年   273篇
  2008年   322篇
  2007年   195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沈明敏 《岭南学刊》2020,(3):109-114
当前对法律解释功能的研究呈现出一种标准不一的列举倾向,此种研究路径往往缺乏逻辑上的周延性。借鉴哲学上知识的获得需经历"发现"与"证立"两个阶段,我们可以把法律解释的功能在逻辑上划分为法律发现与法律证立。作为法律发现的法律解释主要解决的是事实与规范的获得,而作为法律证立的法律解释则主要是论证事实与规范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可能难以清晰地区分二者,但这并不构成对其所具有两种功能的证否。  相似文献   
82.
文化是制度之母,是社会最重要的粘合剂,是民族认同感和国民精神的根基。我国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之后,如何进行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改革新时期的重要任务。此次十八届四中全会已将文化法律制度列入加强立法的重点领域。而且,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总目标,强  相似文献   
83.
自杀事件中的起哄闹事行为可能损害多种法益。基于对经验素材的分析,自杀事件中的起哄闹事行为按照行为损害的利益内容不同可分为期待型、谣言型、阻碍型三种,主要可能损害自杀者的人格尊严法益、自杀现场作为"原有功能场所"以及作为"救援场所"的双重公共秩序法益、自杀救援人员的履行职务法益,从法律解释的社会目的方面考虑,不应认定起哄闹事行为损害了自杀者的生命法益。根据损害法益的不同,自杀事件中的起哄闹事行为有不同的规制路径,该类行为可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3条、第42条、第50条,不宜径行适用第26条,即不宜认为该类行为属于"其他寻衅滋事行为",从而适当限缩"口袋法"的适用,使制度发挥更加清晰和精确的法益维护与法律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84.
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非法控制"特征经过三次司法解释的修正逐步明确,但由于非法控制的表现形式多样,刑事法律体系既难以给出明确的定义,也难以详尽各种情形的列举。从司法解释的演变中我们可以发现,司法解释一直在通过价值判断要素的渗入,来对非法控制特征予以实质化,并应当根据法益侵害程度来进行综合判断。因此,在个案裁判中应当对司法解释进行再次解释,从"控制"的本意出发,结合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组织特征、经济特征和行为特征,从严把握,不能因为"打黑惩恶"的整体形势而放松对于"非法控制"的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85.
近年来性骚扰事件频发引发了我国舆论对性骚扰相关立法的关注。《德国刑法》新设性骚扰罪更是为我国性骚扰立法提供了素材与启示。但是,性骚扰入刑并不是一个明确的选择,对性骚扰的社会治理重心应在刑法之外。而且,在适用缓和的解释论将性骚扰纳入强制猥亵、侮辱罪的射程范围内时,不能以偏概全,应当维持"暴力、胁迫"与"违背被害人意志"之间的合理平衡。  相似文献   
86.
当下,随着我国刑法学研究的教义学转型,对于刑法解释方法与立场的讨论如火如荼。其中,"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的纷争与对垒,系刑法解释的"根本之争"。形式解释论要求先审查构成要件符合性,再判定是否实际地法益侵害。而实质解释论则习惯于先从实质上考察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再从形式上判断构成要件符合与否。在入罪与出罪之间,二者立场截然相反。基于两种解释方法的对比分析,形式解释论显然更为合理和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87.
88.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强调要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民生之所系就是司法责任之所在。为依法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89.
我国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私有财产权"确立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这引发了"私有财产权"概念的学科分野,从表明财富到表明身份的发展,财产权具有了公法和私法的不同视角。厘定一个概念能够强化学科内制度价值体系的抽象,宪法学视角的"私有财产权"淡化了私有财产权的财富意义,强化了私有财产权的权利抽象。宪法视角的"私有财产权"概念的抽象要反应私有财产权制度的成长历史和现有的制度内涵,并需要基于法律体系层面的全面思考。基于私法和公法视角中的财产权功能的比较,和现有宪法规范的表述,宪法学学科内的私有财产权应该被抽象为具有公法制度表达技术且反应公法权利特征的"公民私有财产权"。  相似文献   
90.
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关于"依宪治国"规定的相关精神来看,要"坚持依宪治国",关键还是要从制度建设入手。具体而言,当下,贯彻落实《决定》要求,主要应当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宪法制度建设。一、坚持依宪治国必须抓好宪法实施工作坚持依宪治国在制度建设上的首要要求就是要按照宪法办事,国家机关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要做到"于宪有据"。宪法作为根本法,首先具有法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