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81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50篇
各国政治   95篇
工人农民   73篇
世界政治   34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50篇
法律   716篇
中国共产党   2211篇
中国政治   2699篇
政治理论   1023篇
综合类   1772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130篇
  2021年   151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153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244篇
  2014年   583篇
  2013年   580篇
  2012年   723篇
  2011年   763篇
  2010年   773篇
  2009年   682篇
  2008年   705篇
  2007年   543篇
  2006年   499篇
  2005年   390篇
  2004年   433篇
  2003年   307篇
  2002年   267篇
  2001年   213篇
  2000年   205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0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Ⅰ "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二章) 恩格斯从两性地位比较的层面,为女性辉煌的一页历史被轻轻翻过而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  相似文献   
42.
从内容体系看当前中国文献学的“尴尬”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献收藏量浩如烟海。然而,文献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较晚,且发展缓慢。这种文献量之不断增多与文献学学科建设之严重不足的矛盾,就形成了当前中国文献学研究中一种“尴尬”现象。本文从内容体系角度分析其现象的成因,并尝试运用“大文献学观”构建文献学学科的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43.
韩国人的东亚意识最早出现于19世纪后半期,但这一时期尚未形成关于东亚的主体观念,也未将之付诸实践。随着韩国经济实力的增长,进入1990年代后,尤其是新旧世纪交替之际,韩国知识界展开了一场东亚论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在民族原型中寻找文明共存之路;地缘文化的东亚和平论;超越中华主义和东洋主义的东亚均衡论;作为知性实验的东亚。另外,韩国一些学者还从地域性和民族国家两个方面反思和批判传统的东亚论。韩国的东亚论对我国社会科学界的启示是:有必要在历史的脉络中考察中国的传统天下体系与民族国家体系之间的关系;中国研究需要“他者”的眼光。  相似文献   
44.
黎四奇 《河北法学》2007,25(4):51-55
法律理论演进的历史表明,文人相攻的天性及对自我理论的偏爱决定了法学理论之间的相互搏杀.虽然这种理论的对垒确实促进了人们对法律真知认识深度的深化,但是这种理论阵地上的排斥异己现象却非一种正确的法学真理探求观,因为复杂的社会决定了任何法律的命题并不能提供法律全部的图像.与此同理,中国的法治理论观不应是一种搏杀观,而应是一种博采众长的兼收并蓄观.  相似文献   
45.
公共行政学自产生以来,经历了传统公共行政范式、新公共行政范式与新公共管理范式相互分立、新公共行政范式与新公共管理范式相互融合三个阶段,呈现出“合——分——合”的态势。而公平效率观也相应地从单纯的效率至上,分裂为新公共行政学派的从公平角度出发寻求公平效率的统一和新公共管理的从效率角度出发寻求公平效率的统一,而最终两种分裂的公平效率观又在新的实践和理论上相互借鉴和整合,走向融合和统一。  相似文献   
46.
宪法理解与宪政的建立和巩固——一种宪政经济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之维系和宪政之建立与巩固,有赖于对宪法的复合式理解。宪法的内容构成、属性、层次以及宪政之建立与巩固过程,都是多元化的。宪政经济学视野下的契约宪法观、协作装置宪法观、惯例宪法观与自发生成的制度宪法观都把宪法简单化与单一化。要建立和巩固一个宪政体制,宪法的制定必须与某一共同体的惯例保持一致,同时,宪法必须具备稳定性、有效性、效率性。  相似文献   
47.
自古以来中国与西方就一直存在着人治与法治之争。在理论上,古往今来的既有提倡人治的,又有提倡法治的,还有主张二者相结合的,这场论战直到现在也未形成定论;在实践上,在中西方都是实施人治的历史悠而久,实施法治的历史、法治的推行困难重重。目前的情况也只能说明人治与法治并存,并没有谁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现有条件下,我们可以认为,相比人治或者法治,将人治和法治相结合似乎更为可行和合理。在当今的中国,我们要真正实现理想社会的目标,应当构建起一种符合我国国情和历史传统的治理模式———"以法治为本,重视德治,兼顾人治"———在努力实现以法治为治国之本的前提下,在充分发挥人的治国作用的同时,以法治和德治共同制约人治,以达到三者的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48.
杨军 《南风窗》2007,(2):24-25
种种迹象表明,当改革步入艰难时刻,一场思想和文化的崛起正在孕育,而这正需要知识分子精神的重建。  相似文献   
49.
邓小平和江泽民在领导我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深刻总结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 ,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民范畴作出了新分析 ,对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主体性的实现进行了新探索 ,还进一步丰富深化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人民观。  相似文献   
50.
《兵团党校学报》2005,(2):60-60
知名国情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提出,中国改革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等五方面达到社会共识的改革观。需要以人为本的改革。改革不是以物为本,特别不是GDP为本,而是以人为本,就中国而言,改革应有助于十三亿人获得更多发展机会,提高发展能力、分享发展成果,改革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使十三亿人口得到全面发展,既是改革的出发点,又是改革的归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