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22篇
中国政治   10篇
政治理论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理论与当代》2010,(3):46-46
<正>华维在1月19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以礼尚往来为主的人情消费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也是中国人的传统做法。但不知从何时起,这种传统做法却有些变形走样。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谁  相似文献   
12.
一、贿赂犯罪案件查处中的“三难”特征 目前在我国贿赂犯罪案件中,犯罪分子作案手段更加隐蔽、狡猾,反侦查、反审讯的经验愈加丰富,犯罪方式呈现多样化态势。有的利用办红白喜事或逢年过节之际,打着“礼尚往来”的幌子,给予或收受重金厚礼:有的由配偶、子女、情人出面接受“礼金”、贵重物品、有价证券等;有的假借奖金、劳务、咨询服务、介绍费等形式给予或收受贿赂:有的以权力入股参与分红;  相似文献   
13.
礼尚往来是中国人人际交往的一个传统,比如常见的红包,最初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礼尚往来的人情钱,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原本无可厚非。但近些年,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日益多元化,红包代表亲情和友情的象征意义逐渐蜕变,以此谋求利益的功能日渐突出。  相似文献   
14.
春节刚过,送礼再次成为绕不过去的话题。有媒体日前统计得出,中国每年礼品消费可能高达8000亿元之巨。这个绝对可称世界第一的数字,足以让每个有正常思维的中国人羞愧不安。 当下的送礼文化有两个值得高度关注的发展倾向。一是一般意义上的礼尚往来,变得越来越普遍、泛滥,且有着越来越明显的利益交换性质。过去往往发生在亲戚、邻里等熟人之间的礼尚往来,逐渐扩展到所有可能“有用”的社会关系之间。(剩余347字)  相似文献   
15.
礼品     
任炳 《前线》2012,(2):53-53
“送礼”,乃为表达尊敬和庆贺之意而赠送钱物的行为。其历史久远且代代相传,是人们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庆功贺寿、走亲访友的常见习俗。中国古代文献中对“送礼”不乏大量记述,《诗经》中就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的诗句,写男女互赠礼物以表衷情。“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作为正常的礼尚往来,  相似文献   
16.
别让春节变“春劫” 花钱如流水,春节变“春劫”,过年真不易。因过年而“叫苦不迭”,主要是因为人情压力山大。长辈、晚辈都要给红包,走亲戚要带礼品,同学聚会,请客吃饭……举手投足离不开人情二字。当然不能简单地给人情下一个“好”或“不好”的结论。重人情,尚礼仪,礼尚往来,传递情谊,本是我们一个淳朴的传统。然而,当人情变成了“债”,不见了人情只剩下“红包”的时候,又还有多少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礼尚往来”作为人际交往的一个传统,延续至今必定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送礼,在许多情节中,早已褪去了脉脉含情的一面,而露出赤裸裸的所谓真金白银的价格分量,凸显了与“礼”之本源风马牛不相及的内涵。甚至,“送礼等同于送钱”潜移默化地成为部分人的价值观念,“礼品”在节日不仅成为某些官员的地位的装饰品,更变成他们权力寻租的金钱替代品。收“礼”上千上万元的有之,几万必百万的也时有耳闻。  相似文献   
18.
张凡 《法制博览》2011,(5):66-67
建国之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国为世界所瞩目,这一段时期中国广交朋友。做客送礼、招待朋友是其间最为频繁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07,(7):115-115
人际交往,礼尚往来。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离不开亲情、友情、人情。送礼作为表达情感、亲密关系、增进友谊的一种活动地太有学问:  相似文献   
20.
范富文 《先锋队》2011,(1):39-41
“干部廉不廉,不妨看过年”,这是时下坊问流传甚广的一句民谣。在我国,历来有过年长辈给小辈发“红包”的习俗,寓意让小辈来年平安、发财、高升.而如今,这一习俗在官场上已被演绎成为一种交易的手段: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着国人崇尚礼尚往来的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