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篇
  免费   10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102篇
中国共产党   83篇
中国政治   149篇
政治理论   45篇
综合类   7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廉政瞭望》2006,(1):18-21
是什么, 让挣脱世俗羁绊的高贵灵魂远行?让平凡卑微的人生变得伟大?让渺小如尘埃的个体生命得到永恒?  相似文献   
462.
李玉福 《法学论坛》2004,19(4):21-28
与刑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两种主要社会规范。本文从刑互动交融关系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的刑结合过程及其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刑结合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深远影响。这一发展过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刑结合的实质是反映封建等级特权政治关系和封建宗法血缘家族关系的等级性社会秩序的法律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463.
据于德     
据于德是孔子立己做人的第二项基本原则。 据,有依据、凭借的意思。据于德,就是以德树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和道是密不可分的,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德表示对道认识后按照规则去办事。所谓"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德是源于道的东西,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立志虽要高远,追求天人合一的天道人道,但追求天道人道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  相似文献   
464.
赵运锋  云剑 《理论探索》2007,(3):151-154
现代刑事法律思想与制度中的罪刑均衡原则、刑事判例制度、教育刑论和刑法谦抑性说,与我国儒家文化中的法律思想有诸多暗合之处。这主要体现为孔子、荀子的刑罚适中思想与现代罪刑均衡原则的不谋而合,朱熹的“德政刑”思想与现代法律教育刑论的相通性,孔子“不为刑辟”思想与现代刑事判例制度的一致性,朱熹罪疑惟轻思想与现代刑法谦抑性说的内在关联,等等。  相似文献   
465.
治国思想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宝贵的政治伦理资源,对于我们今天进行党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66.
本文以法与道德的一般联系为线索 ,深入总结了影响中国古代法律的内容、形式、特点等 ,并紧紧围绕道德是法律目标与法律是道德手段两个命题展开论述 ,对其危害法治建设的消极性进行了分析 ,以期从历史中吸取某些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467.
468.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然而,文化又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五千年的儒家文化发展史,也是一部文化的兴衰史。纵观历史,文化在荣辱具存、爱恨与共中曲折发展至今。是什么让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千年不朽,作为文化的传承人,当代的中国大学生,其现实生活中的仪现状却着实让人担忧。又是什么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仪观念,导致了素有仪之邦的中国,新一代大学生在仪素质上的缺失。本文将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469.
子夏深得孔子学真传,乃儒家传经之鼻祖。然子夏之学有其特质:极明外王故益偏实用,由末达本而周审治道,重规容以彰明规范。子夏传学于西河,为魏文侯及法术士之师,堪称先秦儒法之桥梁。对于中国传统法思想的发展,子夏及其“西河学派”意义深远:其先文后质,极重制,秉持孔门对传统规范体系的尊崇谨守,开启了后世儒家执经义占据制度话语权的经学谱系;其务利尚功,尊君贵势,蕴涵启示战国法思想的实用理路,预示着儒家忠孝观与法家势术论于君权意识形态的融通。  相似文献   
470.
赵明 《法学研究》2013,(4):195-208
学界的主流意见认为,中华法系的主要特征在于法律与道德相融合,“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不融于源自西方的现代法治,某种程度上甚至构成现代法治追求的障碍。这种认识未能深入中华帝国法制构架形成的历史动因,从而也就难以理解和揭示帝国立法的理性方面及其所蕴含的政治智慧。从中华帝国政治使命实现的视角去审视其“刑合一”的法制架构,就不仅能洞见它与“三代”乐文化传统的契合无间,更能准确把握这一法制架构的理性特征。帝国法制架构的泛刑罚化现象根源于帝国安全的军事化政治使命的实现,具有自治性的制规范的创立与维护同样关涉帝国安全与秩序的稳定。这是值得现代人们珍视的古代立法智慧。传统法制之现代转型的成功则有赖于政治家和立法者之现代世界观的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